•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身体、社会与运动: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4-11 14:52   浏览量 3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身体、社会与运动:

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


熊欢 著

2024年3月

ISBN:978-7-5228-3407-8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如何从基础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文化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分十讲,系统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型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具身理论等十大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揭示了各理论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局限,并对未来体育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读本,本书不仅为体育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体育事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深刻见解,是理解体育多维作用的重要资源。



作者简介

熊欢,博士毕业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现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体育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曾任教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并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其间荣获“欧洲语言奖”“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南粤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和荣誉。出版学术专著Urbanis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Women's Sport Since 1980: Reconstruction, Stratification and Emancipation、《性别、身体、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及应用》、《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编写涵盖跨语言学和体育社会学的教材六部;参与撰写China Gold: China's Quest for Global Power and Olympic Glory、Routledge Handbook of Asian Sports、Routledge Handbook of Sport in China、Sport and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Nations、Indigenous, Traditional, and Folk Sports Contesting Modernities等英文学术作品;发表CSSCI、SSCI/AHCI论文6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研究课题多项。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导论 体育、身体与社会——社会学对体育的诠释

一 引言

二 社会学视域下的体育——从身体活动到文化实践

三 体育——一种社会生活

四 体育——一种身体现象

五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第一讲 系统、整合与体育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其沿革

三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二讲 阶级、分层与社会排斥——冲突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冲突理论及其沿革

三 冲突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冲突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冲突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三讲 社会的“型构”与体育文明进程——型构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型构理论及其沿革

三 型构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型构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型构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讲 体育的意义与理性选择——社会行动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社会行动理论及其沿革

三 社会行动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社会行动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社会行动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五讲 体育、休闲与生活方式——结构化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结构化理论及其沿革

三 结构化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结构化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结构化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六讲 自我、体育与社会——符号互动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沿革

三 符号互动理论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符号互动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七讲 身体、运动与性别权力——女性主义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沿革

三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四 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女性主义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八讲 文化、霸权与体育——批判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沿革

三 批判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批判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五 批判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九讲 现代体育世界的建构与解构——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后结构主义理论及其沿革

三 后结构主义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后结构主义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第十讲 身体、运动与文化实践——具身理论的视野

一 引言

二 具身理论及其沿革

三 具身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四 对具身理论的批判与展望

五 具身理论对体育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学者简介



内容摘要

前言

时光荏苒,离《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的出版已有十二年。这十二年国际体育社会学在稳步发展中,迎来了新的挑战,也做出了新的尝试。而我国体育社会学也乘着新时代的春风,散播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贡献力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学者投入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系统理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正如我在第一版的前言中所谈到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理论(体系)既是撑起一项研究(学科)的“骨”,又是它的“魂”。理论不仅能为研究设计提供视角(新研究假设/问题的灵感来源),对研究结果做出解释(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还能指导社会实践(为人类社会的运转和革新做出指引)。因此,理论又被认为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而人是多变的、发展的、复杂的、多样的,这就致使所有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都难以用统一的定律、定理的方式去提炼。面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学者们于是各选道路,各立门派,循着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去靠近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事物的出现,各个理论流派自身或在不断地更迭,或在开枝散叶,发展出新的观点和思潮,并促进了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体育社会学作为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发展离不开社会学理论的积淀。虽然在十多年前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或多或少存在只有“肉”(资料),没有“骨”(理论)的问题,但近年来,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了。我也常常会被学生问道:“老师,这个现象我用什么理论去分析合适?”“用这个理论去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不可以?”“一项研究中能不能有多个理论出现?”“如何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和经验资料的结合?”“如何做到不套用理论?”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年轻学者(学生)已经有较强的意识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们因为对社会学理论系统性知识(如派系渊源、承继关系、交互影响)掌握不足,而在应用中产生的困惑。因此,提升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就显得十分迫切。社会学理论本身就很繁多,体育社会学理论也很庞杂,很多年轻学者会抓住一个理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开始使用,而不去追问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其在社会学理论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这就造成了理论“生搬硬套”的问题。这当然与目前体育社会学课程设置(教材)以“主题板块”为主,缺乏系统理论的训练有很大关系。只有了解、熟悉现有理论(体系),才能对其灵活运用,也才能对其质疑、修正,推动理论革新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理论的运用不是唯一的,相反,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同一组材料、同一种现象会呈现不一样的意义,这正是社会学研究的魅力,也是全面认识体育的路径。

2011年出版的《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及其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在我国青年体育学者群体中起到了理论启蒙和应用参考的作用;以此书为基础开设的体育通识课程也在非体育专业学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时隔十二年,随着新知识的产生、新观点的生成、新理论范式的出现,当然也是因为原版书售罄而盗版书泛滥以及二手书高价出售,写一本修订版的想法油然而生。

新的一版延续了老版的风格和整体思路,在内容上进行了增添和更新,在结构上更为均衡,在文字上尽量克服理论表达的生涩。在内容上除了原有的9个社会学主要理论派别,增加了“具身理论”一讲,这也是十余年来国际体育社会学讨论和使用急剧增加的理论流派,其推动了物质身体文化研究范式(PCS)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延续,又形成了与传统体育社会学抗衡之势。除此之外,每一讲都增添了新的研究案例,或者新兴分支流派的介绍,比如,在型构理论中增加了型构理论学派对健康与休闲的研究视域;在冲突理论中增加了对体育冲突功能的阐释;在符号互动理论中增加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结构化理论中增加了布迪厄的理论思想;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增加了具身女性主义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赛博女性主义与esports等新兴的流派。新版中各讲内部的结构也进行了调整,除导论以外,每一讲都包括五个部分,即引言、各理论流派及其沿革、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或理论拓展、对理论的批判与展望,以及启示(理论可分析或解决当下什么问题),力争使各理论脉络更加清晰,在体育研究应用中的主题更为突出。本书最后依然保留对国外相关学者的个人简介,并增加了十余年来活跃在体育社会学领域的西方学者,以便读者更加具体、直接、系统地了解国际体育社会学领域学者的学术成就,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在这个新版中,我们决定将书名从《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更改为《身体、社会与运动——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这一改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首先,新书名更加精炼和直观,能够更好地反映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书名,读者能够立刻抓住本书的重点——身体、社会与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体育社会学理论如何揭示这些关系。其次,新书名中的“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强调了本书的结构和特色。与原书相比,我们在这个版本中采用了更加系统和条理化的讲解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十讲,逐一展开体育社会学的关键理论和概念。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最后,我们希望新书名能够更广泛地吸引读者,无论是体育学科的学生、研究者,还是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的公众读者。通过更新书名,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及更多人的心灵,启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因此,这次书名的更新,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变更,还是我们对本书内容和价值重新定位的体现。我们相信,新的书名《身体、社会与运动——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图,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读者。

在新版的修订工作中,林金玉、李佳豫、陈海飞、夏成龙、李敏华、夏倩倩、李丽珍参与了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李佳豫、林金玉对附录进行了整理和校对。每位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为本书的修订做出了显著贡献,在此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创作、出版过程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感谢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和研究的宝贵平台。在这里,我得以深入了解体育学科的多个方面,这对我的写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完成。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质量的追求,让本书的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打磨和提升。

随着本书的完成,我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满怀期待地将它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不仅是对过去积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探索的开始。《身体、社会与运动——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是一次基于文字和思想的旅程,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探讨、思考甚至挑战体育社会学的诸多面向。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诚挚地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更进一步,我期望本书能够成为我们之间互动的桥梁,共同促进知识的增长和理解的深化。无论您是学者、学生还是对体育社会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都衷心希望本书能为您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最后,我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本书诞生的人,愿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收获。

熊欢

二零二四年二月

上海



拓展阅读

新书 |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

限时秒杀 | 《凡身之造》:平凡生活中的女性身体故事

快来问吧 | 《凡身之造》作者熊欢教授在线答疑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John Arano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