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速递|《老挝赫蒙族(Hmong)的迁徙、离散与认同研究》出版

作者:郝国强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08-27 17:39   浏览量 64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竞技体操历来是奥运会上观众关注的焦点,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相信大家在为我国奥运健儿加油助威的同时,也一定关注到了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上凭借57.433分的总成绩夺得金牌的美国选手苏妮莎·李。夺金一刻,让18岁的苏妮莎从第一位代表美国队参加奥运会的苗裔美国人,变成了第一位苗裔美国人奥运冠军。说起苗裔,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苗族。老挝的赫蒙族和中国的苗族的确有着历史渊源,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苏妮莎祖辈的老挝国籍和她的亚裔面孔来认识一下老挝赫蒙族的历史吧。


image.png

默认标题_动态横版二维码_2021-08-30-0.gif



老挝赫蒙族



(1)老挝赫蒙族的源流


       苗族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历来骁勇善战,蚩尤更为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被尊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蚩尤部落最终在“逐鹿之战”中战败,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专家考证,苗族在历史上历经五次大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桂(广西)等地。部分苗族于19世纪开始经过云南进入越南、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1975年老挝“秘密战争”结束后,老挝赫蒙族经过泰国难民营向美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避难,完成了由中国古民族向国际性民族的转变。


       在东南亚,越南、老挝的赫蒙族最为集中,在东南亚与西方各国及学术界现在一般根据他们的自称,称他们为“赫蒙”。


       在苗族迁入老挝的具体时间上,有学者认为,1810~1820年,苗族开始逐渐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区域迁徙至越南境内,后又转迁到老挝。迁往老挝的部分苗族在越南停留的时间不长,许多只是经过越南。老挝人坎占·巴迪的《老挝外交史》一书提出:“苗族和瑶族于1840年开始从中国南方来到老挝各省。”美国出版《老挝地区手册》和《老挝——它的人民、社会和文化》二书都认为苗、瑶最早出现于老挝是在1850年。作者在田野调查以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苗族进入老挝的时间自明朝开始,而大量迁徙发生在1800年左右,并且是分批次分阶段从中国向老挝迁徙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苗族虽然发生着小范围的迁徙,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老挝北部山地省份。这个格局于20世纪60年代被打破,随着“秘密战争”的爆发,苗族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最终,十多万苗族被迫从老挝转道泰国等第三国前往美国、法国等国家避难。


(2)老挝赫蒙族的分布


       老挝赫蒙族依据语言、服饰主要被分为三大支系:白苗、花苗和黑苗。白苗的人数最多,花苗次之,黑苗最少。据老挝政府2005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老挝苗族总人口438654人,主要分布在万象、丰沙里、琅南塔、乌多姆塞、会塞、琅勃拉邦、华潘、沙耶武里、川圹、波里坎塞等省,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总的来说,老挝赫蒙族的分布呈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以北部山地省份为中心,向万象及中部地区延伸。第二,沿老越边境各省集中分布,老泰边境零星分布。第三,各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赫蒙族迁入老挝之初,形成了如川圹、琅勃拉邦等几个主要的聚居地,但其迁徙过程并未停止,导致其分布特点一直在发生改变。早期阶段,赫蒙族从中国云南迁入,沿途寻找适合种植玉米、旱稻的山地,主要定居在乌多姆塞、华潘、川圹等老挝北方山地省份。此时的赫蒙族以山地种植为主,依附于农业与土地,多半聚居在地处偏远的山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部分赫蒙族开始涌入琅勃拉邦市、川圹省丰沙湾市等城市,从事小商品贸易与商业活动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赫蒙族虽然发生着小范围的迁徙,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老挝北部山地省份。这种格局于20世纪60年代被打破,随着“秘密战争”的爆发,赫蒙族被迫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战争结束之后,十多万赫蒙族人被迫从老挝转道泰国等第三国前往美国、法国等国家避难。


(3)赫蒙族的迁徙路径


       学术界对赫蒙族进入老挝的时间和迁徙路线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刘君卫教授认为,赫蒙族最早于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进入中南半岛。根据《邱北县志》记载,“蛮人明初由贵州省迁入云南,其中一部分继续向南进入老挝境内”。根据县志记载时间推算,赫蒙族进入老挝境内应该在1368年前后。这是目前学术界提出最早的赫蒙族迁入老挝的时间。无独有偶,翦伯赞先生指出,正统十四年(1449)邛水赫蒙族起义,起义失败之后,部分赫蒙族不屈服于政府的武力而迁入中南半岛


image.png

苗族刺绣


       与此不同,西方学者因为缺乏相关的史料文献,普遍认为赫蒙族迁入老挝的时间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并且迟于移居越南的赫蒙族,甚至是借道越南迁入老挝的。19世纪初,最早研究赫蒙族的是法国传教士萨维纳神父,他认为,东京(越南河内)所有的赫蒙族都是从云南迁来的,老挝的赫蒙族便是从这里迁去的。到1850年,赫蒙族开始在川圹和琅勃拉邦建立村寨,开荒务农,并与当地的老挝人、华人和掸族人贸易往来。从1864年开始,大批中国军人反清复明失败后逃亡老挝川圹地区,他们当中有许多山地民族,包括苗族、瑶族和拉祜族。而老挝本土历史学家富米·冯维希认为,赫蒙族大规模进入老挝北部地区是在17~18世纪。之所以产生如此分歧,主要原因是各国学者均受获取文献资料的客观条件限制,各有优劣。中国方面的资料最为详细和全面,但缺乏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资料;西方特别是法国学者的实地调查资料最丰富,但囿于法国人进入老挝的时间限制,之前则是空白;老挝科研发展水平较慢,长期处于诸侯割据并作为周边国家的属国存在,没有对境内各民族太多关注。至今老挝各县都没有县志,甚至一些省市连基本的民族人口数据都没有,可查找的本土文献非常少,因而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笔者与老挝社会科学院合作对一些赫蒙族聚居区进行了田野调查,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赫蒙族家庭到老挝已经是第8代,其余从5代到6代不等。按照25年一代来计算,他们进入老挝已有100~200年的时间,在1800~1900年从中国云南、四川等地直接进入或途经越南迁入老挝。赫蒙族先于泰族从中国北部迁入老挝,他们与泰族一样,先被政府驱赶到中国南部,然后进入老挝、泰国,一直到南越和柬埔寨。最后泰族人进入这片土地,凭借强大的武力后来居上,将赫蒙族人和卡人赶到深山密林,独占富饶的平原地区。


image.png

image.png探访深山中的老挝赫蒙族



(4)“秘密战争”


    “秘密战争”的秘密之处在于,它虽然得到了美国的武器和资金上的资助,但是并没有公开宣称自己的立场,表面上赫蒙族部队受老挝王室政府军指挥,以至于很多赫蒙族士兵的身份非常尴尬。此外,秘密战争实际上是越南战争的组成部分,对越南战争的转折起到了延迟的作用。战争期间,老挝的政治分为亲美派和革命派两派,赫蒙族也由于居住地域和政见不同而分为两派,各有本民族的领导人。亲美派以王宝、李夫米为首;革命派以费当、叶务为领导人,费当是老挝爱国战线副主席,叶务是川圹省省长。两派当中也不乏年轻的苗族干部,革命派当中的女干部阿万,24岁便依靠个人卓越的军事才能当上了琅勃拉邦最高军事指挥官。总体上来说,秘密战争将老挝赫蒙族一分为三:部分人支持老挝王室政府并从美国获得支持和培训,即亲美的王宝派;另一部分为革命派,为老挝爱国战线浴血奋战;还有一部分选择中立,但是这部分人同样受到战争的连累,甚至遭受的痛苦有过之无不及。秘密战争结束之后,约有15万人被迫离开了老挝,逃离的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三类赫蒙族。开始约有5万苗族人随同王宝撤离到美国,整个过程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最终撤离到美国的老挝赫蒙族达到10万人。


       老挝“秘密战争”结束之后,大批战争中的赫蒙族、瑶族和佬族等士兵逃离了老挝。随着战争的结束,老挝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时期,信仰佛教的老挝人民本身具有热爱和平的性格,很快国内便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老挝政府也将主要精力投入发展经济的政策当中,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社会秩序稳定,很少发生暴力事件。但作为当年秘密战争的主力,赫蒙族战士因为人数众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够离开老挝,出于对可能遭受迫害的恐惧,退避到原始森林之中,成为最后的赫蒙族战士。这主要因为当初老挝政府一度将赫蒙族士兵投入国内的几个秘密集中营,不少人被迫害致死,这加剧了赫蒙族的反抗情绪以及对被捕之后遭遇的恐惧。零星的赫蒙族士兵在川圹省山区几乎藏匿了30年。2003年上半年,川圹省和近邻琅勃拉邦省的大约700名赫蒙族战士向老挝政府投降,然后被重新安置在上述两省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因为被和平安置,2005年和2006年相继又有170名和400名赫蒙族青少年走出山野,被老挝政府妥善安置。



(5)离散世界各地


       1973年1月,《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在巴黎签订,条约规定美国军队按计划撤出南越。越南军民重获自由,结束了10年抗战。与此同时,美国人发现老挝秘密战争失去了现实意义,开始计划撤出老挝。从1975年5月开始,苗族、瑶族和一些山地民族是第一批到达泰国难民营的难民。泰国政府在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快速建立起若干个难民营,接纳老挝苗族难民。根据杨道先生估计,因为路途遥远,苗族只能依靠野生植物来维持生命,再加上巴特寮巡逻队的围追堵截,苗族难民当中大约只有1/3人成功抵达泰国,其他人要么在伏击中丧生,要么被巴特寮俘虏。


       1991年6月,在联合国组织的协调下,老挝和泰国政府签订一项难民安置的三方协议,争取在1994年前关闭难民营,尽快解决滞留的约4万名赫蒙族的去向问题,在移民第三国和返回老挝之间做出选择。


       1992年,泰国政府公开逮捕和驱逐了几个持有美国护照的试图在泰国组织颠覆老挝政府的赫蒙族政治人物,泰国政府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加快了赫蒙族难民的选择。从1991年开始的三年内,美国迫于人道主义的压力,率先接受了约2.5万名赫蒙族移民。1992年底,最大的泰国BAHVIHAI难民营率先关闭,其他难民营相继关闭,最后一个难民营直到2009年12月28日才被强行关闭。由于不断有赫蒙族移民希望借道泰国难民营移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泰国政府被迫在遣返难民上做了大量持续的工作,甚至拒绝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救援组织的食品和药品援助,尽快关闭难民营。泰国政府发言人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政府一共进行了19次难民遣返行动,滞留泰国并不比返回老挝更有希望。然而还有部分剩下的难民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甚至流落泰国街头。


       1975年7月,联合国难民署派遣调研组前往泰国调研,就解决难民问题共商对策,最终达成了《1975年印度支那移民与难民援助法案》。1975年底,王宝和部队军官及家属成员150户约750人成为首批离开泰国难民营的美国移民。


       在联合国的协调下,美国及其盟国率先接纳赫蒙族难民。法国作为曾经的老挝宗主国,也向赫蒙族敞开大门,每月接纳约1000名赫蒙族,1976年全年接纳约11000人,成为接纳赫蒙族移民数量第二的国家。随后,中国、加拿大、德国、法属圭亚那、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也接纳了几百到几千人不等。由于各国政府担心难民难以适应当地社会生活,接收国普遍倾向于接收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赫蒙族青年。根据美国赫蒙族学者杨寇的研究,老挝1975年战争结束之后,有10%的人口沦为外国难民,这些人中半数以上为赫蒙族。当时老挝赫蒙族共约30万人,其中有一半人在1975年之后离开了老挝,离散到欧亚大陆、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


       法国共接纳约1万名赫蒙族,仅次于美国。但在此后的十年中,有近一半的赫蒙族二次移民到了美国,以寻求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法国赫蒙族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和尼斯等。1986年,美国杨寇教授访问法国,他为法国赫蒙族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惊讶。巴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赫蒙族司机,他们完全可以胜任新的工作和新的社会背景。与巴黎不同,尼斯和尼米的赫蒙族主要依靠农业为生,但与老挝时候的刀耕火种方式大有不同,他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法国的气候和自然条件。


       在法属圭亚那的卡考和加沃黑,赫蒙族建立了两个传统赫蒙族村寨,各1000人。他们在此按照老挝赫蒙族的形态建立起家族组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改良了过去传统的农业技术,获得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的赫蒙族与法国和美国的赫蒙族之间保持较大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跨国互动模式,不断有赫蒙族从这里二次移民到美国,寻求个人以及家族更好的发展。


        外界对德国的赫蒙族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在美国服役的赫蒙族军人在德国出差期间发现了一些赫蒙族家庭。这里的赫蒙族主要来自老挝西北部的沙耶武里省的5个姓氏宗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和伽马廷根,人数仅97人。他们抛弃了传统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


image.png

课题组在老挝社科院调查



内容简介: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还原苗族从中国离散到老挝,再从老挝离散到西方的历史过程,同时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挝内部的迁徙趋势。本书选取三个典型村寨,分别从经济互动、宗教变迁和婚姻嬗变三个角度讨论赫蒙族在居住国老挝的现实境遇,揭示了老挝赫蒙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家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阐释了赫蒙族文化离散与认同、族群边界与文化策略的辩证关系。



作者简介:


郝国强,民族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海外民族志、互联网人类学等。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老挝苗族迁徙、离散与认同研究”,教育部、国家民委及中华侨联等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2项。



全文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思路与创新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四节 主要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赫蒙族的迁徙与离散

第一节 老挝赫蒙族的源流

第二节 分布格局与迁徙路径

第三节 “秘密战争”

第四节 难民营

第五节 离散世界各地


第二章 赫蒙族在老挝的内部迁徙

第一节 内部迁徙的趋势

第二节 迁徙类型及分析

第三节 未来趋势分析


第三章老挝赫蒙族的生存策略

第一节 三赛村的经济互动

第二节 南光村的宗教变迁

第三节 邦洋村的婚姻嬗变

第四节 族群互动与交融

第五节 各阶段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老挝赫蒙族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家族认同

第二节 族群认同

第三节 国家认同

第四节 国家政策与多重认同


第五章 从依生、竞生走向共生

第一节 文化离散与认同

第二节 和合共生:族群边界与文化策略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