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0出版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生产性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纸质图书

暂无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8人在看
先晓推荐
本书以“生产性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6)》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和分地区的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201-1130-0总页码:384
字数: 361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产性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6)》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和分地区的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展开

图书摘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自2011年10月31日文化部命名公布了41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7)》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吸纳了国内部分学者对此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本书以“生产性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6)》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和分地区的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11~2016年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现状,总结了6年来我国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取得的重要经验,并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部分为民族篇。民族篇主要对2006~2016年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壮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发展建议。
第三部分为区域篇。第一篇报告为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和发展报告,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该地区非遗的相关学术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找出西藏非遗保护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后两篇报告分别总结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经验,通过整理分析问题,探索有效的传承路径。
第四部分为理论篇。第一篇报告是以湖北酉阳等地“摆手舞”为个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摆手舞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路径;第二篇从湖北恩施土家族吃“社饭”习俗出发,通过对“社饭”食材、制作方式等各方面文化变迁的记录和描述,探讨吃“社饭”这一民俗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方式;第三篇是以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村落为例,研究了少小民族非遗传承现状与对策。
第五部分为案例篇。第一篇通过对贵州丹寨县民族手工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开发、产业规模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民族手工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丹寨县民族手工产业更好更快创新发展的可行之策。第二篇以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的贵州傩文化为例,通过傩堂戏仪式图像资料数字化的实践工作,探讨特殊地方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的问题。第三篇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核村傣族织锦为研究对象,报告认为无论是生产性保护还是开发运用,都应该把傣锦文化的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作为整体考虑,保护傣锦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使其转化为能够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并通过市场需求、社会认可的方式,延长傣锦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从而保护文化多样性。第四篇以贵州雷山控拜村的银饰锻制技艺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视角,分析其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成因,进而提出促进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具体建议。第五篇主要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以苗绣技艺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为例对其生产性保护进行研究。
第六部分为非遗进校园篇。第一篇报告以上海满族颁金节为例,以非遗保护为研究视角,探讨了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问题。第二篇报告以贵州苗族刺绣为例,分析了新时期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第三篇报告在分析了目前高校开设非遗课程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非遗进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第四篇报告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主体及其不同诉求,研究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方协调机制建设。第五篇报告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研究了新时期“多彩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路径与实践。
第七部分为附录。附录主要统计了2016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主要事件。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21张图片 查看更多
包含107张图表 查看更多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