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西藏特色经济发展研究(全2卷) 西藏旅游业 专著;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中国 VIP

售价:¥36 ¥120
2人在读 |
0 评分
王天津 王天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1 出版
ISBN:978-7-5097-8223-1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农牧业是西藏社会经济的基础;西藏的矿业资源丰富,潜力雄厚,是国家矿业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可支持农牧民脱贫致富;旅游业作为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现在农牧业、矿采选业和旅游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彼此间形成了相互关联、支持的商业性共赢。本书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搜集、组织国际会议等途径,对西藏地区农牧业、旅游业和矿产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展开]
  • 第一章 西藏的旅游业异军突起
    1. 第一节 高原旅游业蓬勃兴起
    2. 第二节 旅游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3. 第三节 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 第二章 西藏旅游业的带动效益初显
    1. 第一节 拉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 第二节 引导资金投入第三产业
    3. 第三节 拓展人口就业市场空间
    4. 第四节 推升经济整体全面增长
  • 第三章 西藏旅游业开发弱项分析
    1. 第一节 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度低
    2. 第二节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缺陷
    3. 第三节 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不平衡
    4. 第四节 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难题
    5. 第五节 自然旅游资源势能释放渠道受阻
    6.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功能存在闲置
    7. 第七节 被忽视的反侵略战争旅游资源
    8. 第八节 未被充分重视的通往南亚的地理区位优势
  • 第四章 顺应市场规律经营西藏旅游业
    1. 第一节 旅游产业经营目标定位与解析
    2. 第二节 价格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
    3. 第三节 市场供给中的价格波动作用
    4. 第四节 高原旅游业的成本分析
  • 第五章 西藏旅游业要素重构
    1. 第一节 推广直接惠及农牧民的乡村旅游
    2. 第二节 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3. 第三节 优化接待骤增的自行旅游者
    4. 第四节 加强建设阿里—新疆及昌都—青海的旅游专线
    5. 第五节 突出旅游景区的不同特色
    6. 第六节 不断增强旅游市场供给能力
    7. 第七节 加强特色浓郁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
    8. 第八节 深度开发高原反侵略战争与红色旅游资源
    9. 第九节 积极发展新兴的智慧旅游
    10. 第十节 合理安排宗教寺庙及相邻场所的旅游活动
    11. 第十一节 开辟“山海相连”的国际旅游新线路
  • 第六章 西藏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和矿业的协调共进
    1. 第一节 特色来自历史与现实的新契合
    2. 第二节 新思想导航求取更大发展
    3. 第三节 认清产业协调中的隐形缺陷
    4. 第四节 确保六年间实现建成小康目标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3][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2003。 [4][4]恩格斯:《关于原始家庭的历史(巴霍芬、麦克伦南、摩尔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德文第四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 [5][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3。 [6][6]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7]毛泽东:《同藏族人士的谈话(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8][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9][9]邓小平:《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0][10]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7月21日,第1版。 [11][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13年10月。 [12][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国办发〔2012〕13号)。 [13][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14][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15]洛桑江村:《201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5年1月18日。 [16][16]冯飞等:《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7][17]谢春涛主编《中国城镇化:亿万农民进城的故事》,新世界出版社,2014。 [18][18]陈敬云:《三月天,到西藏去邂逅那一抹桃红》,《中国劳福事业》2014年第5期。 [19][19]徐斌:《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城镇化进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20][20]胡一帆:《中国经济新格局:战略转型及全球重组》“第一部分 经济方略九步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1][21]张辉、白长虹、卢宏亮:《酒店服务品牌内部建设主体的功能与关系研究》,《旅游学刊》2014年第5期。 [22][22]〔美〕达摩达兰著《投资估价——评估任何资产价值的工具和技术》,〔加〕林谦、安卫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3][23]徐红罴、狄兰、吴浩存:《基于旅游互动的背包客通用技能变化研究》,《旅游科学》2014年第1期。 [24][24]黄凯主编《旅游经济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5][25]董静:《穿越喜马拉雅——中国西藏 尼泊尓 印度独行游记》,四川科技出版社,2014。 [26][26]冯学钢、孙晓东、于秋阳:《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旅游学刊》2014年第1期。 [27][27]齐勇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 [28][28]郭倩倩、胡兵:《高星级酒店管理人员自我管理与工作投入》,《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 [29][29]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旅游报》2014年2月12日。 [30][30]〔意大利〕曲杰·南喀诺布著《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向红笳、才让太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31][31]刘峻岭、李申、孟伟庆:《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第1期。 [32][32]陈敬 米玛 王杰 丹增平措:《红色旅游:重返传奇现场》,《西藏日报》2014年7月4日。 [33][33]郑向敏、谢朝武主编《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4][34]李扬:《反季节旅游的机理、空间布局与对策研究》,《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 [35][35]屈一平、益西:《重现远古西藏文明密码》,《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第38期。 [36][36]朱胜勇、蓝文妍:《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7][37]周明月:《环境规制、企业价格信号与环境绩效的关系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8][38]书云:《酒》,《西藏旅游》2013年第7期。 [39][39]〔美〕保罗·R.克鲁格曼、〔美〕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8版),黄卫平、胡玫、宋晓恒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0][40]马守春、张敏、张长耀:《林芝南伊沟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应用》,《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第6期。 [41][41]宣烨、宣思源:《论城市服务业集聚与效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2][42]吴东:《青海省碳汇造林项目挂牌交易》,《林业与生态》2013年第7期。 [43][43]印红:《中国森林面积达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报告,2012年6月4日。 [44][44]邸平伟:《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民族出版社,2012。 [45][45]宇妥·元丹贡布原著、李健编著《四部医典》,河北科技出版社,2012。 [46][46]王天津:《西藏草原碳汇发展的研究与对策》,刘永吉主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7][47]陈娅玲、孟来果:《“唐蕃古道”文化线路之开发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8][48]王丽平编《墨脱村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9][49]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旅游学刊》2012年第3期。 [50][50]王天津:《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民族自治县乡森林碳汇建设与扶贫研究》,曾晓东主编《“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51][51]马力宁,《揭开西藏穆斯林神秘的面纱》,《丝绸之路》2012年第19期。 [52][52]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 [53][53]王松平主编《西藏自治区(乡村)社区旅游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54][54]徐广智主编,达瓦、赵君副主编《鸦片战争前后西藏百年历史》,民族出版社,2011。 [55][55]王天津:《西藏可试点碳汇功能区》,《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7月9日。 [56][56]郭伟:《拉萨市冬季供暖现状与发展方式浅析》,《区域供热》2011年第2期。 [57][57]郭凯峰、李榕、杨一浏、吴永莹:《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区建设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第1期。 [58][58]图登克珠、管兵:《西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西藏科技》2010年第11期。 [59][59]栾玲玲编著《大昭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60][60]黄远水、朱桂凤编著《中国旅游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1][61]庄祖宜:《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2][62]红尘:《朗色林庄园还原最古老的贵族生活》,《西藏旅游》2010年第4期。 [63][63]德庆卓嘎、次仁、格央、罗布次仁:《拉萨市区近十年空气污染等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编《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64][64]李廷栋、陈炳蔚、戴维声主编《青藏高原地质图系》,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 [65][65]多吉占堆、孙承斌等:《从农奴到国家的主人——党中央关怀下西藏人民命运的伟大历史变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3月27日。 [66][66]《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编《珞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 [67][67]《门巴族简史》编写组编《门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 [68][68]李旺旺:《门巴族“舅权”制度初探——基于对墨脱门巴族田野调查的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9][69]〔意〕毕达克著《西藏的贵族和政府》,沈卫荣、宋黎明译,邓锐龄校,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70][70]〔美〕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著《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苏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1][71]辛华文:《拉萨3.14事件真相》,新华出版社,2008。 [72][72]裴婷婷、何立慧:《吐蕃、唐朝和战交往及对唐朝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73][73]伍娟:《生死墨脱》,重庆出版社,2007。 [74][74]杨靖筠:《旅游概论》,知识出版社,2006。 [75][75]周伟等:《自然保护区外野生动物的管理》,《生态学》2006年第7期。 [76][76]周拉:《略论藏族神山崇拜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7][77]白玛措:《史前藏文文化思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78][78]彭清云口述,陈伍国、顿时春整理《“英雄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百年潮》2006年第10期。 [79][79]蒋桂雄、蒋卫民:《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落户广西》,《广西林业》2006年第5期。 [80][80]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1][81]强巴次仁、郑宇、何如:《朗色林庄园》,《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第6期。 [82][8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3][83]江孜县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江孜县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84][84]徐平:《帕拉庄园》,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85][85]晓浩:《穿越第三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86][86]次旦扎西:《西藏地方古代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87][87]陈崇凯:《聂赤赞普在位时间及吐蕃悉补野时期历史坐标考略》,《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88][88]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2003。 [89][89]徐广智主编《西藏地方近代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90][90]张晓明:《中央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国统一战线》2002年第3期。 [91][91]班钦索南查巴著《新红史》,黄顥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92][92]鄂义太、乌图:《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解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3][93]李炳章等编《西藏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2002年3月。 [94][94]陆家琎主编《西藏森巴战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95][95]阿旺罗桑嘉措著《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00。 [96][96]徐平:《帕拉家族及其庄园》,《中国藏学》1999年第2期。 [97][97]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西藏公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98][98]徐平:《帕拉庄园“朗生”的今昔——实地调查报告》,《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99][99]〔美〕约翰·罗杰斯·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 [100][100]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西藏通史》,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汉译,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 [101][101]秦裕江、张海生:《海南州境内唐蕃古道几个驿站和大非川在何地辨析》,《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102][102]喜饶尼玛译《西藏古代法典选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03][103]周润年:《西藏古代〈十六法典〉》的内容及特点》,《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104][104]〔美〕约翰·麦格雷格著《西藏探险》,向红茄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105][105]恰贝次旦平措编《西藏历代法规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106][106]蔡巴·贡嘎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红史》,陈庆英、周润年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107][107]赵卫邦:《第一个潜入拉萨的英国人曼宁之被驱逐出境》,《西藏研究》1984年第2期。 [108][108]《清高宗实录》卷1401,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第5、6页。 [109][109]李希圣等编著《青藏高原漫笔》,《中国地理之最》,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110][110]Picard,David. and Giovine,Michael Di. 2014. “Tourism and the Power of Otherness:Seductions of Difference(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David,and Giovine,2014:7-89) [111][111]Lerner,K.Lee editor et.al. 2013. Human Geography: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Volume 2,Farmington Hills:Cengage Lerning..(Lerner,editor et.al.,2013:366) [112][112]De,Utpal Kumar. 2013. “Sustainable Nature-based Tourism,Involvement of Indigenous Women and Development:A Case of North-East India.”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38(3).(De,2013:317) [113][113]Smith,Peter. 2013. “In Defence of Tourism:A Reassessment.”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38(3).(Smith,2013:362) [114][114]Ives,J.Rodriguez,I. and Vera,J. 2013. “The Evolution of Mass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ale Tourism3(3).(Ives,Rodriguez,and Vera,2013:155-165) [115][115]Murakami,Daisuke. 2013. National Imaginings and Ethnic Tourism in Lhasa,Tibet:Postcolonial Identities Kathmandu:Vajra Publications.(Murakami,2013:7-123) [116][116]Roy,A. and Cook,D.B.A.et al. 2013. Tourism:The Business of Hospitality and Travel(5th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Roy,and Cook,et al.2013:189-324) [117][117]Bone,Kate. 2013. “Spiritual Retreat Tourism in New Zealand.”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38(3).(Kate,2013:295-296) [118][118]Jamal,T. 2012. “Resiliency and Uncertainty in Tourism”.In Holden,A.,and Fennall,D.,(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Routledge,London,UK.(Jamal,T.2012:505-520) [119][119]Weaver,D,2012.“Organic Incremental and Induced Paths to Sustainable Mass Tourism Convergence.” Tourism Management33.(Weaver,2012:1030-1037) [120][120]Nat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 Secretariat and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Government of Nepal, 2012.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11.”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NPHC] Volume 2,Kathmandu,Nepal.(Nat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 Secretariat and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Government of Nepal,2012) [121][121]Cohen,E. 2012. “Body Piercing in‘Mordern Primitivism’ and in Thailand’s Vegetarian Festival:A Comparative Study. Tourism Culture & Communication 12(2).(Cohen,2012:51-68) [122][122]Smith,Roly. 2011. Landscapes-A Guide to Britain’s Areas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Heritage,Basingstoke,AA Media Limited.(Roly,2011:124-125) [123][123]Marcussen,C.H. 2011. “Determinants of Spending by Danish Travelers.” Anatolis,Vol.22。(Marcussen,2011:47-55) [124][124]Thrane,C. and Farstad,E. 2011. “Domestic Tourism Expenditures: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Length of Stay and Travel Party Size.” Tourism Management,Vol.32.(Thrane,C.,and Farstad,E.,2011:46-52) [125][125]Kolas,Ashild. 2011. “Tourism and Tibetan Culture in Transition:A Place called Shangrila(Routledge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Routledge.(Kolas,2011:4-142) [126][126]Selena Ahmed and Michael Freema,2011,The Tea Horse Road:China’s Ancient Trade Road to Tibet Bangkok:River Books Press.(Selena Ahmed and Michael Freema,2011:36-157) [127][127]Deeke,J. and Walter,M. 2011. The Long Tail of Tourism:Holidy Niches and their Impact on Mainstream Tourism,‘Cultural Tourism’,in Papathanassis,A.(Ed.) Gabler,Wiesbaden.(Deeke,and Walter,2011:191-200) [128][128]Gossling,S. 2010. Carbon Management in Tourism London:Routledge.(Gossling,2010:272) [129][129]Cohen,S. 2010. “Searching for Escape,Authenticity and Identity:Experiences of ‘Lifestyle Travellers”,In Morgan,M.,Lugosi,P. and Ritchie,J.,R.,(Eds) The Tourism and Leisure Experience:Comsumer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 Ontario:View Publications.(Cohen,2010:23-99) [130][130]Kelly,C. 2010. “Analysing Wellness Tourism:A Retreat Operators’ Study.”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17(1).(Kelly,2010:108-116) [131][131]Oh,D. and Lee,J.D. 2010. “A Metafrontier Approach for Measuring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Empirical Economics38(1).(Oh,and Lee,2010:47-64). [132][132]Wang,D. and Davidson,M.C.G. 2010. “A Review of Micro-analyses of Tourist Expenditure.”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Vol.13.(Wang,and Davidson,2010:507-524) [133][133]Dwyer,Larry.et al. 2010. “Tourism Economics and Policy,” 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Dwyer,et al.2010:87-201) [134][134]Jang,SooCheong(Shawn). 2004. “Mitigating Tourism Seasonality:A Quantiative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1(4).(Jang,2004:819-836) [135][135]Edgmand,Michael R.et al. 1998. Economic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Fourth Edition New York:The Dryden Press.(Edgmand,et al.,1998:2-39,133-157) [136][136]Loker-Murphy,L.Pearce. 1995.“Young Budget Travellers: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4).(Loker-Murphy,1995:819-843)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