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2出版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

电子书

29.4

有声书

暂无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不提供PDF文件

22人在看
先晓推荐
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城市生产生活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北京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市情。本报告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规划、新战略,利用人口、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方法,对促进北京人口发展、激发首都城市活力、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有效治理、服务科创人员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性问题给出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相关海报
详情
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图书详情
ISBN:978-7-5097-5846-5总页码:332
字数: 311千字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规划、新战略,利用人口、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方法,对促进北京人口发展、激发首都城市活力、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有效治理、服务科创人员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性问题给出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展开

图书摘要
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城市生产生活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北京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市情。本研究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规划、新战略,利用人口、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模型分析、深度访谈、扎根研究等定量、定性方法,对展开有效的首都人口疏解、实现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发展、做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有效治理、服务科创人员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性问题给出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部分是总报告,拟对北京市人口形势、人口问题与人口布局等展开系统分析。首先,介绍了北京市人口发展的一些新特征和规律。例如,人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超低生育水平格局未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外来人口“环中心”分布特征明显,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占比较高等。其次,描述了北京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调控难度大、人口分布不均衡、高技术人才与创新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老龄化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加剧、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重点是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提升人口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提高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加大人才投资吸引力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
第二部分是分报告,从人口流动与城市治理、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应对、京津冀人口协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口流动与城市治理方面,包括三个报告:其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其二,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与治理;其三,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社会保护研究。人口老龄化挑战与应对方面,包括两个报告:其一,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二,北京市养老服务——挑战与应对。京津冀协同与人口发展方面,包括三个报告:其一,京津冀人口发展态势;其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研究;其三,雄安新区人口发展及政策调控研究。
分报告“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劳动就业、迁移和聚集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群体出现新变化、新特点:流动人口总量、比重呈双下降趋势;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已婚人口大幅增加;流动人口求职途径趋于多元化、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就业职业层次均有提高。但是,首都经济对劳动人口的虹吸效应不减、在京流动人口向心性分布明显。总之,流动人口总量结构等变化特点将会影响首都人口的未来走势,应予以关注。报告建议,政府应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
分报告“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与治理”分别从社区层面和群体层面展现了流动人口聚居的基本现状与特点。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总量呈先快速增加、后略有减少的趋势。但拆迁整治引发流动人口聚居变动的“堰塞湖效应”、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空间分离现象突出等。基于这些发现,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疏解与治理面临的若干问题与挑战。报告建议,从“善治”出发重新思考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认为善治的前提是善待流动人口,善治的关键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施行善政。
中国社会老龄化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学界关于劳动力结构老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龄农民工这一群体,但忽视了部分农转非以及城市户籍的高龄打工者,分报告“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社会保护研究”选取高龄打工族这一概念意在覆盖这三类群体,将其作为研究中国劳动力结构老化的切入点。报告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北京市实地访谈样本,分析北京市高龄打工族所面临的困境与风险。同时,借鉴国际组织的劳工社会保护政策,尝试构建北京市高龄打工族社会保护政策措施。
分报告“北京市老年人口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以201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主,辅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与户居状况、分布状况、在业状况、健康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状况等进行分析。分析发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突破16%;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近八成的老年人有配偶,近两成的老年人丧偶;仅老夫妇户和单身老人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老年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比例超过八成;老年人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比例接近六成;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八成;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比例超过九成。
分报告“北京市养老服务——挑战与应对”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演变和养老机构政策演变、养老服务决策的科学性程度影响政策的延续性、部分养老服务项目定位不够清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短期内全面推行可复制性未知的项目、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地不能生根、居家养老服务与养老机构服务分工不明确、养老服务供给与需要匹配的精准性不足、老龄大数据平台尚未搭建起来、人才队伍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因此,北京市养老服务未来要打造老年人口大数据平台,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政策实施要试点先行、科学评估,确立政府与市场的精准界限,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养老服务项目要精准定位,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借用外力服务老年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出现大幅增长,京津冀内部差异明显,形成了“京强、津中、冀弱”的局面,但近年来,河北人口增速最快,北京最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社会与空间结构,推动京津冀地区的新发展,但是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仍旧是一种单向的流动,北京市是区域的核心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都占绝对优势,人口密集,大量人口的流入为首都经济社会注入活力,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住房困难、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适度的人口规模,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人口规模控制并非易事,也不是新鲜的话题,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副中心职住平衡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各部门资源,从通州城市副中心总体建设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着眼,得出区域内常住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房屋空间分布、交通通勤时间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以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为依托,以职住平衡为纽带,针对产业发展、人口调控、居住环境、交通情况,梳理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当中的人口、就业、居住现状,分析出通州职住距离和时间处于不合理范围,探讨就业—居住空间分异明显、职住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最终从就业空间、居住空间、通勤交通和配套设施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的可行性对策,对未来通州区域的发展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是专题报告,从人口疏解与首都功能提升、创新创业人才与城市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专题报告“北京市人口疏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以历史和多源数据的视角,分析了北京人口调控的关键特点、重要举措、效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在新形势下为合理、有效调控北京人口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第一,研究首先从人口调控机构设置、人口调控政策举措、人口调控参与主体和人口规划目标四个方面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北京市为有效控制人口总量采取的一系列相关举措。第二,利用美国经济分析局和北京市统计局的区域行业数据,对纽约都市区和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结构分布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大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和经济之间的联动关系,寻找产业空间转移的发展规律,为北京市及其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第三,研究了人口疏解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包括人口疏解的要旨在于“降规模”、依赖纯行政手段的惯性思维还会奏效、“疏解”与“服务”是一对矛盾、人口疏解一蹴而就、人口调控的着眼点是个人、人口疏解“单兵作战”等。第四,探讨了化解人口疏解风险的帮扶保障政策体系。首都人口疏解工作既要讲求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也要强调现实性、社会性与协调性,对与疏解相关的各类社会成员,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给予必要的帮扶支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保障首都秩序与公共安全、确保疏解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第五,提出首都人口疏解的政策建议。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制定首都圈相关规划和配套法律,深化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提高中小城市的人口吸纳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省级层面来看,要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人口外迁,减少特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积极探索多主体综合调控模式,综合运用多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突出证件管理在人口管理中的调控功能,提升地方政府人口转移动力,加快市域内的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京津冀人口格局的优化。
城市满意度与居留意愿是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最近一段时期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来临,诸如科技创新人才等高级人力资本对于城市发展竞争力越来越重要,其“选择某个城市或不选择某个城市”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能否制胜。专题报告“北京科技创新人才城市满意度与居留意愿分析”对北京320多位科技创新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在城市总体感受和评价上,他们的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评价偏低,工作环境满意度相对较高;第二,在长期居留意愿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对北京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并不是非常强烈,选择“会”长期居住的人数没有超过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反而,有35.7%被调查者持观望态度;第三,关于影响长期居留意愿的因素中,工作机会、城市生活便利性、城市包容性以及文化魅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报告建议,建设更具生活便利性、包容性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对于吸引聚集科技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专题报告“北京城市创新能力优势与不足:与上海、广州、深圳比较”不同于传统聚焦于专业创新人群的研究范式,该报告的城市创新涵盖了普通大众的创新。从这个更广义角度理解创新,报告把城市创新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基于此,将北京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创新情况进行了比较,数据主要采用四个城市2017年的统计年鉴。结果发现,第一,北京城市创新主体中的企业组织数量具有绝对优势,高新企业从业人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社会组织等数量均高于上海、广州和深圳,但人口密度远低于这三个城市;第二,北京城市创新资源得天独厚,较上海、广州、深圳优势明显,然而,科研投入与产生效益低于深圳,专利含金量有待提升;第三,北京城市创新环境中绿色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城市包容度方面不如深圳。
关键词:北京市 人口发展 人口疏解 老龄化 科技创新

展开

内容资源
目录 卷册 附属资源 图片 图表 音频 视频
卷册系列共1个资源
加载更多
包含0篇文章
包含0个音频
加载更多
包含0个视频
加载更多
动态 去广场
全部动态 在读 笔记 书单 讨论

给个评分吧

10分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手机扫码阅读
作者
谁在看 换一换
相关知识库
卷册系列共0
全选
0本书,合计:¥0.00
请选择图书

    0:00
    播放速率
    • 1.0
    • 1.5
    • 2.0
    • 3.0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