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我国学科科普能力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公民科学素质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科普工作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科普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科普人员的努力,也越来越需要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2007年提出的国家科普能力将科研机构及高校作为重要的科普主体,然而目前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普主体效果并未完全发挥,理论界对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普关注还很不足。因此,需要将科研和科普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科研机构及高校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科研机构及高校科普的关注。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政策中提出的需求,结合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内涵。其次,构建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典型模式,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学科科普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动力等方面,来看我国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实际状况。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学科科普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出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作者

张理茜
沙小晶
焦健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超
杜鹏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我国学科科普能力建设模式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7.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导言
  • 二 学科科普能力的内涵
    1. (一)科研机构与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现状
      1. 1.成绩
      2. 2.存在的问题
    2. (二)政策环境
    3. (三)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 1.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迫切需要科研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
      2. 2.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特性需要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传播
      3. 3.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科学传播,既有助于社会对科研人员有正确的正面认识,也有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 (四)学科科普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1. 1.内涵
      2. 2.特点
  • 三 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典型模式
    1. (一)教育型
      1. 1.模式内涵
      2. 2.典型案例:高压物理
    2. (二)体验型
      1. 1.模式内涵
      2. 2.典型案例:天文学
    3. (三)服务型
      1. 1.模式内涵
      2. 2.典型案例:小分子RNA在作物抗病中的功能
    4. (四)宣传型
      1. 1.模式内涵
      2. 2.典型案例之一:应用心理学
      3. 3.典型案例之二:转基因食品
  • 四 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路径分析
    1. (一)国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科普经验及启示
      1. 1.积极参与科学教育
      2. 2.在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科普资助机制
      3. 3.科技社团、科研机构建立提升科学家科普技能的培训机制
      4. 4.积极开发新的科普模式,建立科学家与公众对话互动机制
      5. 5.启示
    2. (二)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内容
      1. 1.硬能力
      2. 2.软能力
    3. (三)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方式
      1. 1.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学科科普能力建设方式
      2. 2.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科普能力建设存在差异
      3. 3.处于不同学术阶段的研究人员参与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方式存在差异
    4. (四)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
      1. 1.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在于科学传播模式的把握
      2. 2.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在于可结合特殊事件进行科普
      3. 3.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重点在于可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进行科普
      4. 4.学科科普能力的建设重在“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
  • 五 关于我国学科科普能力建设的建议
    1. (一)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性
    2. (二)积极组织开展科学传播技能培训,增强科研人员科普能力
    3. (三)加强专业科普人才培养,成为科研人员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4. (四)加强高端科普资源交流共享机制建设,促进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
  • 六 结语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