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

摘要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本文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本文认为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正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这有助于建设中国式的社会理论。

作者

吴柳财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来,2017,《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道格拉斯,玛丽,2008,《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 费孝通,2003,《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 格尔茨,克利福德,2008,《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吉登斯,1998,《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钱穆,2010,《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北京:九州出版社。
  • 孙希旦,2015,《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
  • 特纳,维克多,2006,《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船山,2011,《四书训义》,长沙:岳麓书社。
  • 王夫之,2011,《四书训义》第三册,岳麓书社。王国维,1959,《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
  • 王铭铭,2007,《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文锦,2003,《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
  • 威廉斯,雷蒙,2005,《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基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韦伯,2010,《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吴飞,2011,《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再反思》,《开放时代》第1期。
  • 吴柳财,2016,《费孝通社会学方法论的转向——从〈生育制度〉出发》,《社会发展研究》第4期。
  • 许慎,1963,《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 伊利亚德,米尔恰,2008,《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张锡恭,2017,《丧服郑氏学》,吴飞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钟嵘,1998,《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 周飞舟,2015,《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社会》第1期。朱彬,2010,《礼记训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朱熹,2002,《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朱熹,2011,《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1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