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传统生态自然观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

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关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实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一系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等问题,本报告通过研究梳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教义中体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传统生态自然观以及居住在祁连山沿线的哈萨克族、裕固族、东乡族的传统生态自然观,从中借鉴得出,在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应该①将当地居民转换为“生态民”,参与环境保护;②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传承民族传统生态自然观;③坚持节俭节约作风,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④重新认识草原围栏建设,适度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

作者

高雪莲 ,女,甘肃慧谷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项目官员。
丁文广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部咨询专家,甘肃省政府参事,受邀兼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中国实施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发展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社会学、国家公园管理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在Renewable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Applied Ener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和CSCI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著作)16部,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甘肃·2015”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荣誉和奖项,有关事迹被中央、省级和国际媒体采访报道500多次;创建的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和发展机构之一。近年重点围绕西部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主持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资助的50多个生态环境、职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农业发展、林业生态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监测评估、移民安置计划、尽职调查,以及甘肃省政府部门委托的发展项目;向国家部委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了10多份与生态环境、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有关的政策建言,先后得到中办领导及近20位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执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传统生态自然观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4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祁连山地区概况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2. (二)人文社会概况
  • 二 中国古代的传统生态自然观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1. (一)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自然观
      1. 1.远古自然崇拜和传说异志中的生态自然观
      2. 2.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3. 3.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4. 4.佛教“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观
    2. (二)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借鉴
      1. 1.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
      2. 2.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3. 3.加大公众参与
  • 三 祁连山沿线民族传统生态自然观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
    1. (一)哈萨克族
      1. 1.哈萨克族的生态自然观
      2. 2.哈萨克族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原因
      3. 3.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借鉴
    2. (二)裕固族
      1. 1.裕固族的生态自然观
      2. 2.裕固族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原因
      3. 3.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借鉴
    3. (三)东乡族
      1. 1.东乡族的生态自然观
      2. 2.东乡族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原因
      3. 3.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借鉴
  • 四 结论与建议
    1. (一)充分将当地居民转换为“生态民”,参与环境保护
    2. (二)加强生态环保教育,传承民族传统生态自然观
    3. (三)坚持节俭节约作风,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
    4. (四)重新认识草原围栏建设,适度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