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

关键词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蔡文辉编,1979,《社会学理论》,台北:三民图书。
  • 常乃德,1928,《中华民族小史》,上海:爱文书局。
  • 邸永君,2004,《“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第3期,第98-99页。
  •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方维规,2002,《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6月号。
  • 菲利克斯·格罗斯,2003,《公民与国家》,王建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 葛兆光,2011,《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北京:中华书局。
  • 顾颉刚,1939a,《“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益世报》1月1日《星期评论》。
  • 顾颉刚,1939b,《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2月13日《边疆周刊》第9期。
  • 韩锦春、李毅夫,1985,《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 黄兴涛,2002,《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月创刊号。
  •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李大龙,2017,《从夏人、汉人到中华民族——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轨迹的考察》,《中国史研究》第1期,第13-22页。
  • 李学勤主编,1999,《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李扬帆,2014,《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国际政治研究》第5期,第39-63页。
  • 梁启超,1989[1902],《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七,北京:中华书局,第1-104页。
  • 梁启超,1989[1903],《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第67-89页。
  • 列文森,2009,《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林惠祥,1939,《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 罗志田,2011,《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二版),台北:三民书局。
  • 吕思勉,1934,《中国民族史》,上海:世界书局。
  • 马戎,2000,《关于民族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第5-13页。
  • 马戎,2004,《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载关世杰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87-404页。
  • 马戎主编,2016,《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宁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潘光旦,1995,《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 钱穆,1994,《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 沈松侨,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第1-77页。
  • 沈松侨,2002,《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台湾)第3期。
  • 苏秉琦,201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孙中山,2001[1924],《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
  •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
  • 汪晖,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
  • 王桐龄,2010[1934],《中国民族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 吴启讷,2015,《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江海学刊》第2期,第146-165页。
  • 项飙,2010,《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第10期,第117-132页。
  • 肖志钦、肖建安,2003,《利玛窦及其对中国翻译史的贡献》,《娄底师专学报》第4期,第33-35页。
  • 萧子显,1972,《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
  • 牙含章,1986,“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302页。
  • 杨度,1907,《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第5期。
  • 姚大力,2007,《北方民族史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叶江,2018,《古希腊语词汇“ ”(ethnos)在西方古代后期文献中的内涵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第1-8页。
  • 袁业裕,1936,《民族主义原论》,北京:正中书局。
  • 章太炎,1977,《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 赵汀阳,2011,《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郑凡等,1997,《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国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 邹容,2002[1903],《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
  • Bridgwater,William and Seymour Kurtz,eds.,1963,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3rd e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Eriksen,T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London:Pluto Press.
  • Glazer,Nathan and Daniel P.Moynihan,eds.,1975,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ross,Feliks,1998,The Civic and the Tribal State:The State,Ethnicity,and the Multiethnic State,Westport:Greenwood Press.
  • Landis,Judson R.,2001,Sociology: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Eleventh edition),US: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 Smith,Anthony,1986,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d:Basil Blackwell.
  • Smith,Anthony,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5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