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1952~1970)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舆论普遍认为,新中国前30年因实行计划体制而导致经济停滞,或顶多承认“一五”时期不在此列。但从整体看,这个时期的经济表现是相当出色的。从195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民收入(大体相当于今天常用的GDP指标)平均年名义增长率为6.5%,每10年国民收入接近翻番。考虑到这个时期物价基本稳定,且没有外资的因素,其增长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工业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毛泽东主导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以村社土地公有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政治制度),和城市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分级所有,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一直实行到今天(或仍在发挥深刻影响)。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的探索,直到今天仍没有失去其意义.而这恰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钥匙。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地方已有积累能力发展地方工业,各类“体制外”的社队工业开始成长。随着多级计划体制的发展,生产和就业管理复杂化,流通和金融业务量成倍增长。计划体制的管理能力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同时“横向”经济交往早已在计划体制内开始生长。计划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客观的要求。

作者

高梁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 《毛泽东文集》第7、8卷,人民出版社,1999。
  • 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
  •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 Maurice Meisner,Mao’s China and After,New York:Free Press,1999.
  •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
  •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 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汪海波主编《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1949.10-2009)》,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
  • 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南海出版社,2013。
  • 邓力群等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 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 张文木:《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1952~1970)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6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前言
  • 一 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
    1. (一)新中国初期稳定和恢复经济的斗争
    2. (二)土地改革
    3. (三)“三反”“五反”运动
    4.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 二 “一五计划”时期
    1. (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1. 1.“一五”计划的形成
      2. 2.156项:“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骨干
    2. (二)苏联对华经济技术援助概况
    3. (三)统购统销和“一化三改”
      1. 1.粮食统购统销(1953~1954)
      2.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3. 3.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4. 4.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1956)
      5. 5.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4.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6)
    5. (五)“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成就
      1. 1.工业建设的热潮
      2. 2.经济发展成就突出
      3. 3.教育文化事业大发展
      4. 4.向科学进军
    6. (六)“紧张平衡”的计划管理
  • 三 “二五”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 (一)“大跃进”时期(1958~1960)
      1. 1.批“反冒进”和大跃进的发动
      2. 2.农业浮夸风、工业高指标和北戴河会议
      3. 3.经济管理体制的放权改革
      4. 4.指导方针的摇摆和被迫调整(1959~1960)
    2. (二)国民经济初步调整(1961~1965)
      1. 1.农业的调整(1960~1962)
      2. 2.工业调整:降低指标,调整结构,压缩基建
      3. 3.大幅度精简城市职工
      4. 4.经济管理体制的探索
    3. (三)国民经济走出低谷(1963~1965)
      1. 1.产业结构的填平补齐
      2. 2.从西方进口工业设备
      3. 3.大庆会战——中国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4. (四)1958~1965年工业建设的成就
      1. 1.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2. 2.初步建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3. 3.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
      4. 4.教育和科技
  • 四 “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概况
    1. (一)“三五”计划:从“吃穿用”到“备战备荒为人民”
    2. (二)三线建设(1964~1975)
    3. (三)恢复生产秩序,如期完成“三五”计划
    4. (四)经济体制再度放权
    5. (五)地方“五小”工业的兴起
  • 五 结语: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 附表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