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环境群体性事件抗争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本文以环境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2009年到2018年的40例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在社会运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政治机会、资源动员、框架过程、抗争策略、传播过程五个方面,探索环境群体性事件抗争结果的多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意见领袖、互联网动员是环境群体性事件抗争诉求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组合,框架使用作为充分条件发挥推动作用。央媒报道与互联网动员形成媒体互激,互联网传播谣言,均对抗争诉求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预防型、反应型两类环境群体性事件解释路径的差异,发现在预防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意见领袖、互联网动员、框架使用是抗争成功的必要条件,非暴力化、谣言对抗争结果同样有巨大影响;在反应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暴力化促进了抗争的成功。

作者

方学梅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公共管理系副系主任;
曹靓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行为公共管理、环境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
Fang Xuemei
Cao Lia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张萍,杨祖婵.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简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53-61.
  • [2]詹承豫,赵博然.风险交流还是利益协调:地方政府社会风险沟通特征研究——基于30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案例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1):1-9.
  • [3]阮友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8(3):85-89.
  • [4]肖唐镖,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190-198.
  • [5]彭小兵,朱沁怡.邻避效应向环境群体性事件转化的机理研究——以四川什邡事件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6):78-89.
  • [6]高新宇,秦华.“中国式”邻避运动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对22个邻避案例的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4):65-73+92.
  • [7]方学梅,张璐艺,俞莉莉.谈“化”色变:环境公正、系统信任与抗争行为倾向——基于上海化工园区周边居民的实证分析[J].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9(2):185-206.
  • [8]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24(5):29-56+243.
  • [9]黄雪飞.动员机制、媒介参与和环境抗争结果[D].厦门大学,2018.
  • [10]汤玺楷,凡志强,韩啸.行动策略、话语机会与政策变迁:基于邻避运动的比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70-80.
  • [11]肖龙.中国环境抗争:类型分析与后果解释[D].南京大学,2015.
  • [12]孟伟.建构公民政治:业主集体行动策略及其逻辑——以深圳市宝安区滢水山庄业主维权行动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7-72+79.
  • [13]尹瑛.冲突性环境事件中公众参与的新媒体实践——对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的比较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3):28-32.
  • [14]M.Castells.Communication,Power and Counter-power in the Network Socie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238-266.
  • [15]张金俊.国外环境抗争研究述评[J].学术界,2011(9):223-231+289.
  • [16]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5-14.
  • [17]汤志伟,凡志强,韩啸.媒介化抗争视阈下中国邻避运动的定性比较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28(6):48-57.
  • [18]R.E.Kasperson,O.Renn,P.Slovic,et al.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 Conceptual Framework[J].Risk Analysis,1988,8(2):177-187.
  • [19]何哲.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4):105-109.
  • [20]F.F.Piven,R.A.Cloward.Poor People's Movements:Why They Succeed,How They Fail[J].Capital and Class,1980,4(2):151-155.
  • [21]廖梦夏.媒介属性和事件属性的双重建模:媒介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关联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QCA)[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9(10):151-156.
  • [22]吴阳熙.我国环境抗争的发生逻辑——以政治机会结构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5(3):30-35.
  • [23]曾繁旭,戴佳,王宇琦.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3):40-46.
  • [24]缪金祥.自媒体时代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应急机制研究——以江苏为例[J].新闻知识,2013(7):49-50+13.
  • [25]马奔,李继朋.我国邻避效应的解读: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5):41-51.
  • [26]蒋莉,刘维平.农民环境诉求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基于对厦门PX风波与浙江东阳画水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比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144-147.
  • [27]陈晓运.争取科技公民权:为什么邻避从抗争转向社会运动——以中国城市反焚事件(2009—2013年)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6):77-92+127.
  • [28]D.McAdam.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37.
  • [29]J.D.McCarthy,M.N.Zald.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6):1212-1241.
  • [30]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6):22-26.
  • [31]王金良.社会运动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梳理[J].教学与研究,2015(8):101-109.
  • [32]任孟山.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当代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一个分析框架及案例考察[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6):96-100.
  • [33]万筠,王佃利.中国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4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1):66-76+172.
  • [34]李蔚,何海兵.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应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5):92-100.
  • [35]夏鑫,何建民,刘嘉毅.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逻辑——兼论其对经济管理学研究的启示[J].财经研究,2014,40(10):97-107.
  • [36]S.Halebsky.Explaining the Outcome of Antisuperstore Movements:A Comparatives Analysis of Six Communities[J].Mobiliz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11(4):443-460.
  • [37]C.C.Ragin.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 [38]H.S.Boudet,L.Ortolano.A Tale of Two Sittings:Contentious Politics in Liquefied Natural Gas Facility Siting in California[J].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0,30(1):5-21.
  • [39]D.Mcadam,H.S.Boudet,et al.“Site Fights”:Explaining Opposition to Pipeline Projec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Sociological Forum,2010,25(3):401-427.
  • [40]D.Gao,L.Wang.Study on Resistant Action of Environmental Mass Incidents[J].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5(6):215-221.
  • [41]张广文,周竞赛.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邻避冲突成因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5):109-116.
  • [42]M.P.Vink,O.V.Vliet.Not quite crisp,not yet fuzzy? Assessing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of multi-value QCA[J].Field Methods,2009,21(3):265-289.
  • [43]B.Rihoux,C.C.Ragin.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nd Related Techniques [M].Thousand Oaks and London:Sage,2009:28.
  • [44]黄荣贵,郑雯,桂勇.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5,30(5):90-114+244.
  • [45]曾繁旭.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20-223.
  • [46]曾繁旭,戴佳.中国式风险传播:语境、脉络与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4):185-189.

环境群体性事件抗争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8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 (一)文献回顾
      1. 1.政治视角
      2. 2.资源视角
      3. 3.文化视角
      4. 4.抗争策略视角
      5. 5.信息传播视角
    2. (二)理论基础:社会运动理论
  •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1. (一)研究方法
    2. (二)案例选择
    3. (三)变量设计
  • 四 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1. (一)条件变量必要性分析
    2. (二)条件组合分析
    3. (三)不同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1. 1.不同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条件变量必要性分析
      2. 2.不同类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条件组合分析
  • 五 结论与讨论
    1. (一)互联网新媒体与中央媒体形成媒体互激
    2. (二)互联网传播谣言促使事件恶化
    3. (三)公民参与普遍缺位且流于形式
    4. (四)两类环境群体性事件抗争结果影响因素不同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