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检视

摘要

随着商标财产化及商标注册制度的发展,不良商标使用行为日益泛滥。我国在商标禁止注册事由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商标法管理目的,将商标禁止注册事由改进为商标禁止使用事由。通过检视我国《商标法》第10条“商标禁止使用条款”的运行,本文建议:(1)删除禁止使用包含国家名称的商标的规定,转而通过缺乏显著性、具有不良影响,或是具有欺骗性等其他商标禁止使用(注册)事由规制;(2)严格限制“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范围;(3)删除“民族歧视”条款,将具有民族歧视性的商标交由“不良影响”条款规制;(4)在判断商标是否具有欺骗性时,加强对相关公众受骗可能性的分析,同时,不应将“使用他人姓名”作为商标具有欺骗性的情形之一。

作者

刘诗蕾 ,女,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Liu Shilei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检视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5.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生成逻辑
    1. (一)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历史发展
      1. 1.商标禁止注册制度的演进
      2. 2.我国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形成
    2. (二)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法理分析
      1. 1.利益平衡需求
      2. 2.市场管理需求
      3. 3.节约公共资源需求
  • 二 我国商标禁止使用事由的梳理
    1. (一)包含官方标志、国家名称的标志
      1. 1.与官方标志构成近似的判断标准
      2. 2.获得外国政府同意
    2. (二)具有不良影响的标志
      1. 1.具有政治上不良影响的商标
      2. 2.有害于宗教信仰的商标
      3. 3.具有民族、种族歧视性的商标
      4. 4.使用公众人物姓名的商标
      5. 5.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是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
    3. (三)欺骗性标志
      1. 1.使公众对商品特点产生误认的标志
      2. 2.使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产地、来源产生误认的标志
  • 三 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运行检视
    1. (一)包含官方标志、国家名称的标志
    2. (二)具有不良影响的标志
      1. 1.“禁止使用”与商业言论自由的冲突
      2. 2.单列的“民族歧视性”条款
    3. (三)欺骗性标志
      1. 1.欺骗性标志的判断标准
      2. 2.“欺骗性”条款对地名商标的保护
      3. 3.“欺骗性”条款能否适用于“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的情形
  • 四 我国商标禁止使用制度的完善
    1. (一)对官方标志、国家名称的保护
      1. 1.明确与官方标志构成近似的判断标准
      2. 2.删除禁止使用包含国家名称的商标的规定
    2. (二)对具有不良影响商标的规制
      1. 1.限制“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范围
      2. 2.将“民族歧视性”条款并入“不良影响”条款
    3. (三)对欺骗性商标的规制
      1. 1.加强对“容易造成公众误认”要件的分析
      2. 2.删除禁止使用地名作为商标的规定
      3. 3.删除使用他人姓名注册商标的规定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