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摘要

“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皇权相联结的“家”“国”同构真正得以确立起来,但“移孝作忠”的伦理形式背后却是绅权依附于皇权的利益共享机制。其中,“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表面上并不一致,实质上却对巩固皇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中也正暗含了“外儒内法”的文化传统。

作者

沈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费孝通,1947/1985,《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冯尔康,1994a,《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
  • 冯尔康,1994b,《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 冯友兰,1940,《新事论》,商务印书馆。
  • 瞿同祖,1947/198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 李安宅,1931/2005,《〈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 梁漱溟,1949/1987,《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 梁治平,1996,《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梁治平,1991,《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 吕思勉,1985,《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 钱穆,1988/2001,《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沈毅,2007,《“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第4期。
  • 孙立平,1996,《科举制:一种精英再生产的机制》,《战略与管理》第5期。
  • 王国维,1917/1997,《殷周制度论》,载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王亚南,1948/198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王玉波,1984,《历史上的家长制》,人民出版社。
  • 王玉波,1995,《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吴晗、费孝通,1948,《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
  • 邢铁,2007,《从家产继承方式说我国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 邢铁,1995,《我国古代的诸子平均析产问题》,《中国史研究》第4期。
  • 徐扬杰,1992,《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 岳庆平,1990,《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
  • 翟学伟,1999,《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社会理论学报》总第3期。
  • 郑振满,1992,《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4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家”“国”关联与“差序格局”
  • 二 “家”“国”关联的历史演变
  • 三 “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的有效衔接
  • 四 “移孝作忠”之伦理联结得以达成的利益根源
  • 五 结语与问题:“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性质判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