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濑”“滩”之争:汉魏六朝“滩濑”景观地名的演变史

摘要

作为地名的“濑”字,在战国秦汉时期主要分布于淮泗流域及其以南的南方地区,成为南方河川中浅滩景观的统一表记地名。而“滩”字用于地名,大概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它逐渐向南传播,至迟在西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巴蜀一带了,而后逐渐扩散至湘水、赣水流域。永嘉乱后,大规模南迁的北人将“滩”字这一日常地名用语带到江淮以南地区。至东晋南朝时期,“濑”字除了在南方僻远、边缘地区仍旧使用外,主要借楚辞和汉赋的文学传统,开始意象化,成为多种辞赋中的组合用词,在文士群体中使用和流传。随着文士群体宦游、旅居于南方大小河川,以往被称为“濑”的浅滩景观,经文人的笔墨逐渐被“深描”,呈现出水道交通中“恶道”的面貌。南方土著之民习以为常的水路景观,却在渡江的侨人那里得以记载和传播开来。就此点而言,“恶道”可谓南渡士人的一种特有景观建构。透过对“濑”“滩”之争演变的考察,可加深理解汉魏六朝时期南北地域间的文化接触、碰撞和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作者

林昌丈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濑”“滩”之争:汉魏六朝“滩濑”景观地名的演变史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5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