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农民工工资增长背后的不平等现象研究

关键词

作者

蔡禾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企业与组织、农民工问题、社会政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A.C.庇古,2006,《福利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 [2]白暴力,2007,《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分析——现实、宏观效应与原因》,《经济经纬》第4期。
  • [3]蔡昉,2010,《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第4期。
  • [4]大卫·李嘉图,197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 [5]丁守海,2008,《农民工工资上涨会威胁工业资本积累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 [6]马丁·L.魏茨曼,1986,《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7]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8]〔德〕卡尔·马克思,2004,《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9]龚斌磊、郭红东、唐颖,2010,《影响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 [10]韩兆洲、安宁宁,2007,《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1期。
  • [11]何帆,2004,《解读最低工资法》,《经济观察报》2004年3月3日。
  • [12]黄乾,2009,《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人口研究》第3期。
  • [13]李萌,2004,《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与收入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第6期。
  • [14]刘林平、张春泥,2007,《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社会学研究》第6期。
  • [15]李实、杨修娜,2010,《农民工工资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第5期。
  • [16]李晓峰、王晓方、高旺盛,2010,《北京市农民工工资差异分解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
  • [17]潘毅、许怡,2012,《垄断资本与中国工人——以富士康工厂体制为例》,《文化纵横》第2期。
  • [18]平新乔,2005,《关注民企劳资关系》,《民营视界》第6期。
  • [19]谢嗣胜、姚先国,2006,《农民工工资歧视计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 [20]谢勇,2009,《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工资效应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人口与发展》第4期。
  • [21]杨云彦、陈金永,2000,《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22]〔美〕西奥多·W.舒尔茨,1990,《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23]〔英〕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24]〔美〕约翰·贝茨·克拉克,2008,《财富的分配》,北京:华夏出版社。
  • [25]约翰·瑞安,1906,《生活工资:伦理学和经济学的视野》,转引自杨欣,2002,《美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与启示》,《改革与战略》第2期。
  • [26]姚先国、李莉、张海峰,2008,《农民工工资歧视与职业隔离:来自浙江省的证据》,《管理学家》第3期。
  • [27]姚俊,2010,《流动就业类型与农民工工资收入——来自长三角制造业的经验数据》,《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 [28]薛兆丰,2004,《最低工资法不可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第11期。
  • [29]张五常,2004,《眼看最低工资》,《南方周末》2004年6月19日。
  • [30]周业安、宋紫峰,2006,《工资决定的行为与制度分析》,《学术月刊》第12期。
  • [31]张建武,2006,《最低工资标准可能让劳力优势难以发挥》,《南方日报》2006年5月17日。
  • [32]张丽宾、杨涛、常凯,2006,《劳动保障研究专家:设最低工资不会造成就业减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0月9日。
  • [33]章元、陆铭,2009,《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管理世界》第3期。
  • [34]Arnott,Hosios,Stiglitz,1988,“Implicit Constracts,Labour Mobility and Unemploy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
  • [35]Beker,1962,“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5.
  • [36]Georgellis,Lange,2007,“Interven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
  • [37]Kuratani,M.,1973,“A Theory of Training,Earnings,and Employment:An Application to Japan,”,Ph. D. Thesis,Columbia University.
  • [38]Lazear,Moore,1984,“Incentives,Productivity,and Labor Contrac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

农民工工资增长背后的不平等现象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工资研究的理论视角
    1. (一)人力资本理论
    2. (二)劳动力供需理论
    3. (三)谈判工资理论
    4. (四)政府干预
  • 三 农民工工资结构变化与增长分析
  • 四 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个体分析
    1. (一)样本描述(见表4)
    2. (二)分析变量(见表5)
    3. (三)农民工工资总量、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的回归模型
    4. (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月人均GDP)与农民工工资总量、工资结构的多层次模型
    5. (五)纳入最低工资标准后农民工工资总量、工资结构的多层次模型
  • 五 小结与讨论
    1. (一)小结
    2. (二)讨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