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现当代知识女性共同体的发展

摘要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推动了我国现当代知识女性共同体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女性社团的建立,形成了知识女性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公共交往和社会网络。知识女性共同体通过大众传媒创造新的社会空间,推动了公共政策的性别敏感和私人领域性别问题的公共化。知识女性共同体发展的动力包括:知识女性群体具有的精英与边缘共存的双重社会地位,全球女权主义的思想资源和经济支持,以妇联为代表的国家女权主义和多元的民间女权主义者在倡导性别平等的实践中形成的团结。总之,借助世界妇女大会过程中女性社团的发展,知识女性共同体的形成和行动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作者

佟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埃米尔·涂尔干,2008,《社会分工论》第二版序言,载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册),北京大学出版。
  • Alan Finlayson,2007,《想象的共同体》,载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
  • 陈衡哲,2006,《陈衡哲早年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
  • 杜芳琴,2008,《“命运”与“使命”: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历程与前景》,《浙江学刊》第3期。
  •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统计司编,2014,《2014中国妇女儿童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 李思磐,2014,《中国女权:世妇会后二十年》,中国财富网,http://zgcf.oeeee.com/html/201405/13/1026816.html。
  • 刘伯红,2000,《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浙江学刊》第4期。
  • 刘易斯·科塞,2001,《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 马焱,2009,《妇联组织职能定位及其功能的演变轨迹——基于对全国妇联一届至十届章程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 马忆南,2014,《“首都高校性别平等教育与女性学学科建设情况调研问卷”数据报告》,在2014年10月24~26日全国高校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第六届建设会议暨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 寿沅君,2002,《〈半边天〉长大了——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成长三部曲》,《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 宋少鹏,2010,《议题性女权主义行动——项目导向的女权主义行动的特点和定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 谭琳、姜秀花主编,2007,《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汤尼·白露,2012,《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沈齐齐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金玲,2010,《平等、民主、公正:非政府组织如何做到?——以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为例》,《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 肖扬,2004,《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途径的探讨》,《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 许纪霖,2007,《导言: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载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 周颜玲、仉乃华、王金玲,2008,《前景与挑战:当代中国的妇女学与妇女/性别社会学》,《浙江学刊》第4期。
  • Wang Zheng & Ying Zhang.2010.“Global Concepts,Local Practices:Chinese Feminism since the Fourth UN Conference on Women.”Feminist Studies36(1):40-70.
  • Wang Zheng.2005.“‘State Feminism’?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Feminist Studies31(3):519-551.

现当代知识女性共同体的发展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7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