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研究

摘要

本文立足世界、国内和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实背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协同基础、协同行动、协同成效和协同环境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监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赋权,研究得出:从协同创新水平看,2011~2016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9.6768增加到86.1900,协同基础雄厚,协同行动态势良好,协同成效显著,协同环境持续优化。从空间结构看,京津冀三地基本形成创新发展的“中心-外围”分工格局,北京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京津已成为区域重要的创新轴。但三地间创新能力差距过大,创新链缺乏产业链支撑等协同创新发展的短板。为此,本文从构建政府间协作机制、突出企业和市场中介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依托产业链的创新链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作者

祝尔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区域海洋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首都经济与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委办局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出版的京津冀蓝皮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
何皛彦 ,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1~164页。
  • [2]SUN YUTAO,CAO CONG. Intra-and inter-reg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evolving patterns in Chin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6:215-231.
  • [3]孙瑜康、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36(01)期,第78~86页。
  • [4]何皛彦:《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 [5]刘汉初、樊杰、周侃:《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与类型划分——基于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的分析》,《地理研究》2018年第37(5)期,第910~924页。
  • [6]祝尔娟、何皛彦:《京津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测度与路径优化》,《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第31(09)期,第109~119页。
  • [7]叶堂林、毛若冲:《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前线》2018年第12期,第67~69页。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2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
    1. (一)纵观世界——创新成为塑造全球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2. (二)审视国内——创新驱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式
    3. (三)聚焦京津冀——协同创新是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途径
  • 二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构建
    1. (一)研究思路
      1. 1.协同基础——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与经济支撑能力
      2. 2.协同行动——跨区域创新主体构成创新共同体
      3. 3.协同成效——联合创新产出与技术交易
      4. 4.协同环境——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的外部保障条件
    2. (二)指标体系
    3. (三)测度方法
      1.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 2.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3. 3.计算指标信息熵
      4.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5. 5.计算指标权重
      6. 6.计算单指标评价得分
  • 三 协同创新水平测度与主要问题
    1. (一)总体水平
      1. 1.总体指数: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态势良好
      2. 2.分项指数:协同基础优势明显,协同行动、协同成效与协同环境均呈上升态势
    2. (二)协同基础
      1. 1.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
      2. 2.创新人才约占全国的1/8,北京人才规模优势显著,天津集聚态势突出
      3. 3.R&D经费约占全国的1/7,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且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格局
      4. 4.创新机构规模优势突出,京津高技术企业数量占比略有下降
    3. (三)协同行动
      1. 1.协同战略促进三地创新主体融合,滨海新区已成科技孵化主阵地
      2. 2.联合创新成果“井喷式”增长,北京始终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4. (三)协同成效
      1. 1.学术成果数量逐年上升且占全国的近1/4,京冀、京津学术交流与合作密切
      2. 2.专利数量逐年上升且占全国的1/10,北京发明居全国之首,津冀平稳增长
      3. 3.专利产出各有侧重,北京偏科技服务,河北偏制造,天津二者兼具
      4. 4.北京技术输出五成流向京外,近五成流向京内,流向津冀仅占7.7%
      5. 5.创新活力趋向优化,北京优势显著,河北增长较快
      6. 6.高技术产业的主营收入及产品出口额下降明显,在全国占比有所下降
    5. (四)协同环境
      1. 1.金融环境特别是风险投资环境亟待优化
      2. 2.知识环境基础雄厚,但北京科普活动规模在全国的占比有所下降
      3. 3.政策环境较为完善
    6. (五)主要问题
      1. 1.京津冀内部创新梯度差异悬殊导致创新协同难度较大
      2. 2.未形成依托产业链的创新研发导致创新协同难度较大
  • 五 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1. (一)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府间协作机制
      1. 1.建立政府层面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
      2. 2.联合共建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3. 3.加强三地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2. (二)突出企业和市场中介在协同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1. 1.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2. 2.发挥区域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黏合剂”作用
    3. (三)明确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并实现创新链在区域内布局
      1. 1.明确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功能定位和重点领域
      2. 2.完善基于重点产业的区域协同创新链
    4. (四)大力完善和积极推广区域协同创新的成功模式
      1. 1.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模式
      2. 2.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中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3. 3.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创新资源共享模式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