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如何认识“跨境民族”

关键词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会,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白振声、杨建新主编,2010,《民族、国家与边界——“跨国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曹兴、孙志方主编,2015,《全球化时代的跨界民族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寸晓红、李宁,2010,《中缅边境跨境民族的认同研究》,《人民论坛》第17期。
  • 范宏贵,1999,《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民族研究》第6期。
  • 菲利克斯·格罗斯,2003,《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 费毛毛,2010,《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云南跨境少数民族大学生高等教育需求》,《学园》第4期。
  • 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郝文明主编,2000,《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
  • 胡起旺,1994,《跨境民族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 黄惠锟,1997,《云南跨境民族研究》(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 黄兴球,2006,《中老跨境民族的区分及其跨境特征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 惠慧,2009,《中亚跨境民族之比较——中亚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之比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第2期。
  • 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菅志翔,2006,《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金春子、王建民编著,1994,《中国跨界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 金华主编,2001,《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跨界民族研究》,北京: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吉林省民族学会。
  •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栗献忠,2009,《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学术论坛》第3期。
  • 列宁,1959[1913],《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36-244页。
  • 林今淑,2001,《跨境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发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载《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刘梦溪主编,1996,《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刘艺,2012,《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以斯里兰卡泰米尔跨境民族与印度和斯里兰卡关系为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刘稚,2007,《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卢露,2016,《从桂省到壮乡: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壮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陆谷孙主编,1993,《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罗树杰,1997,《还是使用“跨国民族”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 马曼丽主编,1995,《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
  • 马戎,2004a,《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马戎,2004b,《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
  • 马戎,2012a,《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马戎,2012b,《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第13-28页。
  • 马雪峰,2011,《语言、差异政治与“民族”构建:“白族”与“白文”的近代历史》,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9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24-41页。
  • 孟靖朝,2014,《论缅甸南坎地区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江南社会学院学报》第2期。
  • 萨如拉,2015,《跨境民族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语文学刊》第23期。
  • 申旭、刘稚,1988,《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斯蒂文·郝瑞,2000,《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斯蒂文·郝瑞,2001,《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杨志明译,《世界民族》第4期。
  • 田阡、杨红巧,2009,《跨境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策略——基于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的田野考察》,《广西民族研究》第4期。
  • 图道多吉,2002,《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王清华、彭朝荣,2008,《“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云南社会科学》第4期。
  • 杨焰婵、陈发翠、鱼海波,2015,《云南跨境民族与中国国家安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 赵廷光,1998a,《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赵廷光,1998b,《云南跨境民族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会,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周建新,2002,《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周建新,2008,《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邹继伟、张家丰,2015,《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语言研究的特点》,《北方文物》第4期。
  • 邹容,2002[1903],《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
  • Bridgwater,William and Seymour Kurtz,eds.,1963,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Glazer,Nathan and Daniel P.Moynihan,eds.,1975,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ross,Feliks,1998,The Civic and the Tribal State:The State,Ethnicity,and the Multiethnic State,Westport:Greenwood Press.
  • Hobsbawm,E.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saacs,Alan,1981,The Macmillan Encyclopedia,London: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 Kaufmann,Eric,2000,“Liberal Ethnicity:Beyond Liberal Nationalism and Minority Right”,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23(No.6):1086-1119.
  • Landis,Judson R.,2001,Sociology: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Eleventh edition),US: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 Morris,William ed.,1969,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New York:American Heritage Publishing Co.,Inc.
  • Mullaney,Thomas S.,2011,Coming to Term with the Nation: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 Press.
  • Sills,David L. ed.,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 Smith,Anthony,1991,National Identity,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 Suny,Ronald Grigor,1993,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如何认识“跨境民族”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5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跨境民族”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 二 中国有多少“跨境民族”?它们有什么特点?
  • 三 “跨境民族”这一概念的基础是“民族”概念
  • 四 “民族”概念在西方的出现与其初始涵义
  • 五 “民族”概念从西方国家向其他地区传播后产生的变异
  • 六 “族群”概念的产生及其与“民族”的区别
  • 七 从“族群的‘民族’模式”中衍生出“跨境民族”
  • 八 1949年后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构建
  • 九 “跨境民族”如何翻译?
  • 十 境外相应国家对中国提出“跨境民族”的反应
  • 十一 建议国内今后慎用甚至弃用“跨境民族”的提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