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学生家庭背景与家校合作育人中的教师行为

摘要

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前提,但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常被排除出教师的沟通网络。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发现,(1)在控制家长主动沟通和学校固定效应等因素后,教师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家长的沟通频率显著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存在“差别化沟通”行为;(2)家庭背景对教师的关注、表扬、沟通等合作育人行为存在影响,并会强化弱势学生对不平等的感知;(3)通过KHB方法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中的25%~44%通过家长教育参与这一中介变量产生。据此,应引导教师平等地进行家校合作育人,加强对弱势家长教育参与的指导,减少家庭背景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微观教育公平。

作者

钱佳 ,男,湖北荆门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郝以谱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
崔晓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边玉芳、周欣然,2019,《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第11期,第39~44页。
  • 陈淑梅、张琬、李燕,2020,《父母参与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教师支持和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效应》,《中国特殊教育》第12期。
  • 池丽萍、俞国良,2011,《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教育研究》第9期,第22~28页。
  • 高明华,2013,《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干预策略——以农民工子女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60~80页。
  • 何瑞珠,1999,《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释》,《教育学报(香港)》第1期,第25~38页。
  • 侯利明,2020,《教育系统的分流模式与教育不平等——基于 PISA 2015数据的国际比较》,《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186~211页。
  • 蒋友梅,2015,《中国大学教师行为功利取向的发生机制——组织制度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第5期,第76~82页。
  • 莱文,丹尼尔、瑞依娜·莱文,2010,《教育社会学》(第九版),郭锋、黄雯、郭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陆学艺,2010,《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7期,第1~11页。
  • 马虹、姚梅林、吉雪岩,2015,《家长投入对中小学生学业投入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第6期,第710~718页。
  • 马忠虎,1999,《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第27~33页。
  • 任春荣,2010,《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教育学报》第5期,第77~82页。
  • 沈洪成,2020,《如何打开黑箱?——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西方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218~241页。
  • 田丰、静永超,2018,《家庭阶层地位、社会资本与青少年学业表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90~200页。
  • 王春超、林俊杰,2021,《父母陪伴与儿童的人力资本发展》,《教育研究》第1期,第104~128页。
  • 王敏婕,2005,《社会分层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美国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第1期,第20~23页。
  • 吴重涵、张俊、王梅雾,2017,《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教育研究》第1期,第85~94页。
  • 谢爱磊,2020,《农村学校家长参与的低迷现象研究——专业主义、不平等关系与家校区隔》,《全球教育展望》第3期,第42~56页。
  • 张雯闻、方征,2019,《学校主导型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本生产——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2期,第36~43页。
  • 张翼,2004,《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76~90页。
  • Blau,P.M. and Duncan O.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
  • Coleman,J.S.,Campbell,E.Q.,Hobson,C.J.,McPartland,F.,Mood,A.M.,and Weinfeld,F.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Epstein,J. and Salinas K. 2004. “Partnering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12-18.
  • Hill,N.E. and Taylor L.C. 2004. “Parental Schoo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Pragmatics and Issu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61-164.
  • Jennings,L. 1990. “Studies Link Parental Involvement,Higher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 Week 28:25-46.
  • Kerckhoff,A.C. 2001. “Educ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Process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3-18.
  • Lareau,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73-85.
  • Paulson,S.E. 1994. “Relations of Parenting Style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with Ninth-Grade Students’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8:250-267.
  • Peterson,D. 1989.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ERIC Digest Series Number EA 43.”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Eugene OR.
  • Sewell,W.H. and Hauser R.M. 1975.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
  • Sui-Chu,E.H. and Willms J.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126-144.
  • Werfhorst,H. and Mijs J. 2010. “Achievement Inequal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System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6:407-428.
  • Weston,W. and Lareau A. 1991. “Home Advantage: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0:45-67.
  • Young,N. 2020. “Getting the Teacher’s Attention:Parent-Teacher Contact and Teachers’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Social Forces 99:560-589.

学生家庭背景与家校合作育人中的教师行为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0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文献回顾
  • 三 数据、变量与模型
    1. (一)数据来源
    2. (二)变量界定
      1. 1.被解释变量
      2. 2.解释变量
      3. 3.中介变量
      4. 4.控制变量
    3. (三)模型
    4. (四)描述性统计
  • 四 实证结果
    1. (一)基本计量结果
      1. 1.家庭背景与教师家校沟通行为
      2. 2.家庭背景与教师支持
    2. (二)中介效应分析
    3. (三)异质性分析
    4. (四)稳健性检验
  • 五 结论与启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