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06~2016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摘要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其整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多重威胁。因此,本报告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壮族非遗发展的文化空间,建设配套支持体系等措施,从而增强壮族非遗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整体保护的目的。

作者

赵尔文达 ,苗族,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左丹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2006~2016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6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及特点
    1. (一)壮族非遗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现状
    2. (二)壮族非遗在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情况
    3. (三)壮族非遗在国家级、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特点
  • 二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及特点
  • 三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经验
    1. (一)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法律式保护
    2. (二)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数字性保护
    3. (三)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生产性保护
    4. (四)整合资源,形成整体性保护
    5. (五)培养鼓励传承人,提高传承自觉性
      1. 1.培养潜在的传承人
      2. 2.鼓励现有的传承人
  • 四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 (一)非遗类别的申报缺失,传承人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2. (二)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3. (三)各省(区)间缺乏资源联动协调性
    4. (四)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足
  • 五 保护、传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 (一)加强申报力度,健全非遗名录类别
    2. (二)健全法制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3. (三)密切区域联系,省际联动协调
    4. (四)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 (五)重视少数民族非遗聚集地的建设
  • 结语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