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培养报告

摘要

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对高校的人工智能学科布局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倒逼之势。本报告在厘清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脉络和政策背景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多元化、多主体育人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的现实困境,提出坚持分类分层培养,全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优化人工智能学科布局,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研融合,推动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等政策建议。

作者

战梦霞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宏观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劳动》副主编。长期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课题10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高明 ,同道猎聘集团副总裁,猎聘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互联网与就业协同、平台数据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培养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1.1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脉络及政策背景
    1. (一)发展脉络
      1. 1.孕育发展期(1980年以前)
      2. 2.探索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3. 3.起步发展期(21世纪初至2017年)
      4. 4.规模扩张期(2017年至今)
    2. (二)政策背景
      1. 1.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2. 2.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3. 3.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
  • 二 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本科生)培养现状简述
    1. (一)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情况
      1. 1.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研究人才数量全球排名第二
      2. 2.我国顶级学者在人工智能子领域分布不均衡
      3. 3.人工智能领域产业人才以本科学历为主
    2. (二)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布局情况
      1. 1.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布局
      2. 2.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布局
      3. 3.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3. (三)我国高校人才供给数量
    4. (四)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力量
      1. 1.师资概况
      2. 2.师资建设特点
    5. (五)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 1.我国高校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术机构中的地位
      2. 2.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国际论文情况
  • 三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
    1. (一)培养目标的异同之处
      1. 1.培养目标的共同点
      2. 2.培养目标的不同点
    2. (二)高校人工智能基层学术组织的特征
      1. 1.数量爆炸式增长
      2. 2.组建模式多样化
      3. 3.培养模式多元化
    3. (三)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的共性与个性
      1. 1.七所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共性
      2. 2.七所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的特色
  • 四 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1. (一)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同质化,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滞后
    2. (二)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群
    3. (三)课程建设缺少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教学方式以知识的课堂传授为主
    4. (四)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匮乏,缺少学科领军学者
    5. (五)高校跨学科组织机制不健全,跨学科教育实践相对滞后
    6. (六)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力度薄弱
  • 五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建议与措施
    1. (一)坚持分类分层培养,全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 1.一流普通高校智能人才培养目标
      2. 2.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
      3. 3.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
    2. (二)优化人工智能学科布局,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1. 1.建立健全跨学科体制机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
      2. 2.探索组建人工智能学科群,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
      3. 3.优化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4.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5. 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6. 6.重视实践教学,促进产教协同育人
    3. (三)推动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筑持续创新发展优势
      1. 1.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建设
      2. 2.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 3.培育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团队
    4. (四)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
      1. 1.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可操作的合作模式
      2. 2.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
      3. 3.探索高校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