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自然教育”实践重塑村落共同体

摘要

本文基于云南大理地区的乡村教育创新实验的个案研究,以“自然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主体参与路径与范式突破形态为基础,从在地化“自然教育”自在空间的建构、本土化“自然教育”文化场域的营造、乡土社会有机情感联系的复苏以及精英主导的村落公共生活的重建四个方面,将私人教育行为与村落公共活动相联系,在家庭、学校和村庄之间建立基于良性互动的内在平衡,进而重塑村落共同体。本文在学理层面上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创新和乡土重建相联结,探究社会学视域的教育创新实践在维系村民之间的认同意识,增强村落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内聚性,保持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能。

作者

孟闪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和生态社会学。
马雪峰 ,云南建水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魁阁”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从教门到民族:西南边地一个少数社群的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Beijing\'s Hui Muslim Community (Silkworm Books,2009)、Migration, Internet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The Case of Kunming Muslim Society (Asian Resource Foundation,2013) 等,主编《魁阁文献》(全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魁阁时期村庄再研究(全4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戴晓光,2013,《〈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第152~154页。
  • 费孝通,201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第6~8、348~350、399~402、406~408页。
  • 刘黎明,2011,《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特征》,《武陵学刊》第3期,第135页。
  • 刘铁芳,2012,《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当代教育论坛》第1期,第247页。
  • 卢梭,1978,《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 马雪峰,2021,《在寻求国家中发现社会:谷苞的化城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第78~79页。
  • 马雪娇,2021,《数字童年——移动互联与箐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第36页。
  • 孟详丹,2009,《当村庄没有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200页。
  • 皮军功,2012,《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学前教育研究》第11期,第18页。
  • 司洪昌,2006,《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第118~119页。
  • 特斯特,基斯,2020,《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李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 滕尼斯,斐迪南,2019,《共同体与社会》,张巍卓译,商务印书馆。
  • 王铭铭,2021,《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五村三论》,商务印书馆,第419~421页。
  • 王天一、方晓东,1996,《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第216页。
  • 夏思敏,2017,《大理“蔬菜教育社区”:在家上学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第58页。
  • 张黎,2015,《学校消失给村庄带来的变化》,《中国乡村发现》第2期,第163~166页。

“自然教育”实践重塑村落共同体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3.3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引论:下沉的“自然教育”实践
  • 二 田野点概况:空心村落的新式幼儿园
  • 三 “自然教育”的村落实践个案
    1. (一)偏远乡村的“自然教育”探索
    2. (二)村落里的“自然教育”实践
    3. (三)村落“自然教育”的课程体系
  • 四 “自然教育”实践重塑村落共同体
    1. (一)在地化“自然教育”自在空间的建构
    2. (二)本土性“自然教育”文化场域的营造
    3. (三)乡土社会有机情感联系的复苏
    4. (四)精英主导的村落公共生活的重建
  • 五 结论和思考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