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北京高校新医科建设进展报告

摘要

北京医学教育基础坚实且发展活跃,发展水平处于高位。近年来,北京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推动医学教育认证,发展群医学并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应在加强市级层面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和有效衔接机制,强化多方协同构建医学教育共同体等方面深化改革,推动北京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王辰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多项重要专业职务。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呼吸病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在慢性气道疾病、肺栓塞、呼吸衰竭、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吸烟等领域做出多项重要创新,改善医疗卫生实践。在New Engl J Med、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9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作为学科带头人以先进理念引领我国现代呼吸学科健康发展。推动创立我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4+4”医学教育制度、群医学学科。
薛培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循证决策等。
张蕊杰 ,助理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
马超 ,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科学和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北京高校新医科建设进展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5.7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新医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1. (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2. (二)“新医科”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特征
  • 二 我国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内容
  • 三 北京市新医科教育的发展特点
    1. (一)夯实新医科教育教学基础
      1. 1.优化学科结构,打造跨学科研究中心
      2. 2.发挥一流专业示范作用,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3. 3.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4. 4.推动医学教育认证,提升质量保障水平
      5. 5.发展群医学,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2. (二)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1.加快“医学+X”和“X+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 2.开展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
      3. 3.完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4. 4.探索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5. 5.创新护理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 四 北京新医科教育发展的问题
    1. (一)北京市级层面的规划、统筹和支持力度有限
    2. (二)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3. (三)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不足
    4. (四)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5. (五)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6. (六)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 五 北京新医科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议
    1. (一)加强市级层面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
    2. (二)与时俱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3. (三)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4. (四)创新多样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5. (五)建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和有效衔接机制
    6. (六)强化多方协同构建医学教育共同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