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用新视角窥探社会万象,用新论点解锁中国世事。
最近更新:2022-01-06

【社会万象】 《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工的调查》

作者: 来源:社会学之思
发布于 2021-12-13 浏览量:51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社会融入的关键,也是内源性社会融入的重要体现。

——《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工的调查》




  

640.jpg

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

——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工的调查

伏干 著

2021年11月出版/128.0元

ISBN 978-7-5201-8215-7



目录



第一章 语言差异知多少

一 从一则招聘说起

二 从社会排斥说起


第二章 移民与社会排斥

一 社会排斥是什么

二 社会排斥如何测量

三 怎么理解社会排斥

四 怎么解释移民与社会排斥


第三章 语言引起社会排斥

一 语言是什么

二 了解外来工的语言

三 语言与移民社会排斥研究


第四章 研究逻辑与设计

一 研究设计

二 文献评述与研究拓展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第五章 走进外来工日常语言世界

一 日常语言能力获得的经验之谈

二 劳动力市场中的语言弱势

三 外来工社会生活中的遭遇

四 外来工排斥体验的感知

五 排斥过程中的“安全阈”机制


第六章 外来工语言能力获得的内在机制

一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二 资料来源及变量设定

三 语言能力现状与分析

四 语言能力获得影响机制的解释


第七章 语言与外来工劳动力市场排斥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 资料来源与变量设定

三 外来工工资现状与分析

四 高、低语言能力外来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差异

五 语言能力影响外来工工资收入的解释


第八章 语言与外来工社会关系排斥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 资料来源与变量设定

三 外来工社会交往现状与分析

四 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交往的解释

  

第九章 语言与外来工心理排斥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 资料来源及变量设定

三 外来工社会排斥感的现状与分析

四 语言影响社会排斥感的解释


第十章 总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 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结论

二 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影响机制

三 减少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附录

一图目录

二表目录

三附表

后记






作者简介





641.jpg

伏干

江苏射阳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访问学者。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江苏省首届青年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研究,流动与留守人口研究,语言加工的眼动研究。 





内容简介





语言是一种符号,持有相同的语言是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标志。语言是

一种能力,沟通无障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社会互动的基础。外来工的城市适应离不开语言的互动,语言不同难以融入,同时还会体验到来自生活中不同方面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关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城乡二元体制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一方面忽略了社会排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忽略了社会排斥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

本书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资料,将“语言能力”作为分析外来工社会排斥的解释变量,揭示了语言在外来工市场排斥、社会排斥和心理排斥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为读者呈现了外来工城市融入与社会排斥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语言生活画面。 






作者手记



语言的故事:从小村庄到洛杉矶

终于回来了

去年8月,几经周折,从美国洛杉矶机场登机,经过16个小时的飞行,安全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因为疫情,不仅丝毫没人心疼这近四万元的机票,还被标为非常幸运,可以顺利回国。走出机舱的那一刻,激动之情油然而生,顺利回来了,真好!

就像我母亲说的,只要回国了,无论在哪里隔离,她和我父亲就可以安心睡个整夜觉了。然而对我来说,回国不仅是安全了,呼吸都不一样了,更为真切的是,周围那些人说的话我都听得懂,再也不用在英语和汉语之间进行言语思维的切换了。

642.jpg

(回国防疫隔离结束后抵达盐城站时的喜悦)


听不懂的说话

我似乎对人们说的话特别敏感。对于不同语言的记忆大概始于5、6岁的时候,那时候每逢过年,家里都会有一些陌生的上海亲戚,穿着洋气,时而讲几句我听不懂的话逗弄我,可每每此时,我总是用怯生生的眼睛看着他们,想靠近他们又不敢。

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更不会理得清,他们为什么是亲戚,为什么要那样称呼他们,为什么说话我大多听不懂。好在,他们给我带来的布娃娃礼物,实在是太喜欢了,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大概又长了几岁的时候,第一次明白父亲是上海的下放知青,那个时候好像有政策,知青可以申请回城,政策和实际情况十分复杂,因为种种原因,父亲没有回上海。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回城的那份心愿无法了却,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我去上海,让我去上海走亲戚。

643.jpg

(我的父亲母亲)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第一次去上海亲戚家,让我感受最深的依然是他们与邻居交谈时说的话,叽里呱啦,我一句也听不懂,可只要我一开口,就会听到有邻居对我亲戚说“侬乡屋里阿哥家小囡过来白相了啊”。后来他们翻译过来给我听,就是指乡下的我过来玩了。突然之间,语言给我的感觉好像具有一种魔力,他人可以通过你说话的口音来识别你的身份。

有一年暑假,父亲非要叔叔给我在上海找一份临时工作。叔叔领着我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洗化店的老板娘就问“侬侄女啊听得懂上海闲话?”叔叔憨笑着说“呐侄女读书好,聪明,普通话也好,没啥问题”。老板娘虽然面露难色,但因为是叔叔的朋友,也没好讲什么。

可就在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傻了眼,上海人根本不和你讲普通话。普普通通的日常用品,在上海人的语言里全变了说法:将“洗发水”说成“打头膏”,将“夏士莲”牌香皂说成“我士尼皮皂”,“个只门子几钿”是指“这个东西多少钱”,常常听得我一头雾水。

有些人甚至会咕哝着“侬老板哪能请个乡屋里的小姑娘 ,闲话阿听勿懂,拎勿清……”,有的人甚至就走别家店买去了。我有点内疚,因为语言不通,影响了老板的生意。

研究生阶段,我在天津上学,发现天津的方言与上海话相比有趣易懂,对外地话也很包容。当天津人听不懂我夹着口音的普通话时,他们通常还笑着说“南方来的,普通话很哏”。在天津的三年,虽然有时候也因为听不懂方言而不知对方说些啥,但总会是一笑而过。

当地人也十分包容地说“没啥关系,听不懂多听几次就懂了”“您说普通话就行”,一口天津腔,瞬间化解尴尬。这是语言留给我的又一印象,持不同方言者对待外来者的态度也不一样。

644.jpg

(我和家是天津的同学)


如果不走出生我养我的小乡村,说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方言,就不会有任何语言故事的发生。而迎着工业化时代大潮,“流动”成了推动这个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光鲜的春节回乡者

90年代到城里打工去,似乎成了一个家庭最挣钱的选择。每逢春节,都有人来托我父亲,“看看我们家二牛,今年20了,看能否帮忙在亲戚那说掇说掇,开春的时候也带着他一起去上海打打工。”“我们家小美,人机灵,长得也好看,去上海做个服务员啥的,估摸着能行,他叔,你给想想办法”…… 

每每此时,父亲总是十分热心,帮忙联系上海的亲戚、联系合适的活儿。那个时候不兴中介一说,父亲完全是一副热心肠,干得好的,过年回来会给父亲捎几包烟,父亲也总会笑得合不拢嘴,直夸这孩子真懂事。

一波波邻居小青年成了在上海打工的仔,春节回来时俨然成了家人的座上宾,挣了钱不说,就连穿的衣服、鞋子都光鲜了。那一刻,大家最喜欢听他们讲外面的世界,那神态就跟演员似的,时不时还冒出几句“洋话”,瞬间成了村里最时尚的人。要是碰上几个都在外打工的人,他们回来后也会经常用“洋话”交流,脸上不时会露出得意的表情。

邻居家的姑娘,还嫁了个上海本地人,有一年春节,带着新姑爷一起回村,家里里里外外都是看上海姑爷风景的人。最有趣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流,其他人根本听不懂,只会傻乐,邻居姑娘偶尔翻译几句,大家就频频点头。

越来越多的人听说外出打工挣钱多,村子里的年轻人、甚至是已成家的壮劳力,不断向城市流动。现在的村子,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年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及少数陪读的母亲。


艰难的外来工生活

博士论文选题阶段,邻居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不断在我眼前跳跃,加上自己有一段短暂的打工经历,让我反思,这回村光鲜外表的背后,外来工在城市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番状况呢。

国外移民研究表明,流入地语言能力对移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互动都会产生影响,语言不同还会体验到来自生活中不同方面的社会排斥。城市外来工带着各自的方言流入城里,他们在城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决定深入到外来工群体中去体验、去访谈。

第一次是请叔叔帮我联系的,他给了一个电话号码,是一个包工头,心想着可以同时获得很多访谈对象。事先通过电话沟通联系好后,确定了时间地点。我便匆匆买了从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到了上海之后,大概辗转了三次地铁,前后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在傍晚前到达了包工头的工地。

645.jpg

(乘上从南京去上海的高铁)


可当我跟他说明来意,想找几个外来农民工进行聊天访谈,大概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时,被他一口拒绝了。无论我怎么沟通解释,他硬是给我挡了回去。马不停蹄大半天,出师不利,我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临行前准备的小礼品也一直无奈地躺在我的背包里。

天色晚了,我只好急着坐车回去,那天下着小雪,叔叔让我住到他家里,告诉了我的行车路线,说天太晚了,妹妹会在公交车下车的站台等我。又大概过了两小时,终于到了下车的公交站台,堂妹还没有到。 

我站在风中不一会儿,举着的伞已然被蒙上了白茫茫一片,饥寒交迫,瞬间破防,我泪眼婆娑。匆匆行走的人们讲着各式各样的话,听得懂,又像是听不懂,都说的是中文,却各自说着不同的方言,一边在大脑中进行地域匹配,一边想着这些人要是能接受我的访谈就好了。

第二天,我改变了策略,让小妹陪着我。我们去上海的街道上、路边的商店里,小区门口、建筑工地的宿舍区等地方寻找访谈对象。和他们的相遇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约好的时间,他们手里的活儿也停不下来,不忍心打扰,往往访谈一个对象要等上好长时间。

他们没有体面的工作,身上总是带着职业特点,家装工人满身油漆味,建筑工人戴着安全帽,服务员一边聊天一边招呼着生意,他们完全没有了回乡时的风光,在这里,他们就是城市生活的底层劳动者。

与叶大姐相遇是在一家小吃部里,我和妹妹两人各点了碗面,在边吃边聊的过程中,大姐说“她来上海5、6年了,刚开始来上海时,上海话一句也听不懂。只看到人家嘴动,不知道啥意思,只能靠手比画,费劲。比画完之后,上海人感到很费劲,很吃力,显得很不高兴,还来了一句‘刚度’‘十三点’,以为我们听不懂,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骂人的话”。在和我们说话的过程中,叶大姐一边擦着桌子,一边还招呼着客人。

在公交车站台上,我们遇到了等车的徐阿姨,她跟我们说“我们几个老乡,一起乘公交车时,如果在说家乡话,就会受到来自城里人异样的目光,并上下打量着我们,弄得我们很不自在。”与徐阿姨同行的小王说,只要他们嘴巴一出声,马上就被判断出不是本地人,就会被别人警惕又排斥,让他们心里很是不舒服。

更有外来工,为了不露出自己的身份,以不出声来进行自我保护,他说“你要是在街上不小心和别人碰了一下,打个比方讲,你们一起来到派出所,只要一讲话,派出所的人天平就向本地人倾斜了,我们外地人肯定要吃亏了。人在理,他也说你不在理。

我楼下的两个人打架,一个外地人,一个上海人。打完110后,到了派出所,那个上海人进到办公室里面喝喝茶,聊聊天;那个外地人,就在外面,蹲在大街上,在那等。我在那边的,我和他(那个外地人)一起去的。他一进去办公室,就被人家赶了出去了,让他在外面等。从110来打架现场到从派出所出来,我一句声没吭。我没出声,派出所的人也看不出来,所以我也一直在办公室里喝茶”

外来工也知道不会上海话,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有的外来工说有时候想学也学不会,没有语言环境,“有那么一段时间想过学上海话,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在外面招聘时,有的行业需要你会上海话,如做营业员,像我现在所做的这种营业员,每天面对的也就是小区的居民和外来人口。

这种工作老板不太要求是否会上海话,只要会普通话就可以。但对于那些中高端消费产品的营业员,是一定要会上海话的。如果会上海话,就占有优势,老板会择优录取,机会更多。因为面对的消费人群比较有钱,有地位。”

也真有上海话学得好的外来工,从他们聊天的神态和话语就能知道,流利的当地语言能力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收益和较高的社会认同。“我来这里二十多年了,一开始就是帮人家做装修。很难接到活,语言又不通,又是老土,没人理会。现在不同了,上海话嘛,我早就会讲了,现在又搞了部轿车……

这里的人早就把我当上海人,我不说,没人知道我是外地人。一些装潢高档的小区,一般进出,保安都是要查证件的,我开着部嘛车子,同他讲几句上海话,他就会什么都不查,就给放进去了,而另一个装修队的XXX,他嘛上海话不会讲,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他是外地人,三查四查的,搞了半天才能进去,时间全耽误了,生意哪做得过我嘛,哈哈。”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外来工,也去过外来工的家,大多住的是单位提供的宿舍,简易的棚子,杂乱的陈设、简陋的铺盖。大家互相招呼着,大多数时间用的是我听不懂的方言,偶尔说几句普通话。

也有个别外来工租住在公寓,房子特别小,家里有点乱,夫妻俩带着孩子,孩子的吵闹声、锅碗瓢盆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扒拉着白饭,没有菜也吃得十分香甜。一家人说着家乡话,其乐融融。

有时我压根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也很难碰到会讲当地话的外来工,即使说上几句他们也十分不自信,笑着说就会讲那么一点点,可就是这么一点点也让我对他们多了几分肯定。

通过对这些丰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与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十分感谢那些给予我支持的所有外来工。


出国交流的我

2019年我获得了教育厅资助的出国访学计划,尽管有充分的准备,第一次过海关,在面对全英文对话时,还是十分紧张。异国他乡,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所有的事务都需要在大脑中进行英语加工与输出,语法对吗、发音准吗、表达流利吗,经常在完成对话后,不停自我反思,以希望后续的每一次都能表现得更好一些。

在实验里,有两个美国本土同学,刚开始听他们说话,大概只能听懂30%,这似乎又让我回到“听不懂的话”的小时候。他们也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放慢他们的语速,我也强硬着坚持听与说。

这样大概过了三个月,基本可以听懂他们说的80%,而且自我表达也流畅了很多。在小组讨论与发言中,也可以很自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了。当我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后,两个美国同学特别开心,他们带着我去逛美国超市与公园,他们也经常到我租住的house做饭、包水饺,互相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与习俗,非常开心难忘。

646.jpg

(和朋友、同学一起在HOUSE包饺子)


然而,由于新冠疫情在美国的肆虐,大概从2020年四月份开始,学校也实行了封校管理,小组讨论也采用线上交流,同学之间不能互相走动,我也整天面对独自租住的house,埋头写作,英语除了阅读和组会几乎0口语交流。

647.jpg

(访学期间租住的学校HOUSE)


在这期间,由于语言能力的变化,让我想起了我的博士论文,她生动地记录着国内外来工的语言生活,何曾相似的场景再现,我在国外的语言生活也一样因语言能力不同,在社会交往与学术交流方面也有所不同。

于是,几经修改与整理,把原来的博士论文写成了专著《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工的调查》,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共鸣。


买到回国机票

2020年美国的疫情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病例增长,舍友到美国没几天,又早早回国了。从三月份开始,回国的机票一票难求,价格都以数万元为基数,关键大多数要从中转地进行转机。

大使馆时刻关注着美国疫情,给留学生发放爱心包,在美国所有超市口罩都缺货的情况下,每个中国留学生都能够收到爱心口罩等防护用品,在其他留学生眼里是何等有幸。因为在大街上,你可能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口罩,有的是用丝巾做的、有的是用毛巾做的,有的用花布做的,还有的直接没有口罩戴的。

648.jpg

(中国大使馆发的爱心包)


每每此时,我们华人在一起都会骄傲地说着汉语。在飞机航班少之又少的情况下,大使馆多方协调组织了多架班机,帮助留学生顺利回国。我也进行了一次申请,但因为要优先照顾签证过期或即将到期的同学,没能达成。因为父母年迈,又因为搞不懂时差关系,他们经常打电话把我从深夜的梦中叫醒,叮嘱我做好防护,少外出,要买机票,早点回国等。

我对网络购买服务一点经验没有,平时很少上网买东西,去美国时的机票都是请中介买的。机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也跟中介咨询过几次,一是因为中介的收费特别贵,已超出我认可和承受范围;二是中介也不确定机票一定能买到或一定能成行,但预交的费用不会退。想来想去,还是自己买吧,最起码在航空公司APP买的票,即使不能成行,也还会退款。

由于口语交流能力的退步,买机票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有个伴同行。这样,我和周同学约定买同一航班的票,虽然比签证提前了几天,但总算有伴同行,也不再害怕因语言交流不畅而造成无法登机等突发情况。

一番操作后,我买到了三个月后国航的机票,可因为周同学慢了一步操作,国航同班次的票被抢光了。我瞬间心冷,退票的话,再买已很难,不退的话,我还是需要一个人独自成行,这期间还要在洛杉矶住一宿进行转机。我开始担心各种面临的语言情况。

后来的3个月,几乎都在关注疫情与航班情况中度过,8月终于成行。从科罗拉多机场到洛杉矶机场,从洛杉矶机场去所住酒店,再从酒店到洛杉矶机场乘机,这一路所遇到的各类询问、查询等均需要使用英语交流,非常紧张,一半是害怕找不着路,一半是紧张表达不准耽误事。整个过程下来,总算顺利乘机。

从洛杉矶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国航CA988飞机起飞那一刻,我的心就已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家,回到了我那熟悉的语言生活。乡情乡景乡音就在眼前,内心涌出一股幸福的暖流。





©️本文版权归作者 【社会万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走向有序: 地方性外来人口管理法规研究

李若建 闫志刚 等著

本书回顾了我国地方性外来人口管理法规的变迁,对涉及外来人口的劳动、计划生育、治安、教育等几类法规作了梳理分析,并对相关法规建设及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观点。本书对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0

立即阅读 >

深圳女劳务工婚恋状况研究

蔡立 主编;原丽萍 副主编

本书以第一手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深圳市外来务工妇女的婚恋问题,对这一当前妇女权益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0

立即阅读 >

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生活状况报告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 著

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目前,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约8487万人,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文化较高、观念更新,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日益淡漠,在城里安居乐业、做城里人已成为他们的憧憬。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婚姻恋爱生活状况,分析其婚姻轨迹和城市融入程度,反映他们的心声和需求,探讨解决他们成家立业、和谐融入城市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创新,为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科学决策和有序进展,提供一些依据。

0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