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简 介:本书为2016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重点考察近代中国一些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所谓合法性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如何传播的。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腾堡、世界语等,它们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各种传媒和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知识人阅读和使用的;这些富有新义或现代性含义的知识与符号又是怎样成为时人新的崇拜,被传递到不同空间中不那么精英的受众那里的;这些受众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样的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39.6 试读
-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收藏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知识生产 阅读文化 近代 受众反应 清末民初 阅读
简 介:本书重点关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阅读文化(reading cultures)建构及与之相关的“接受政治”(reception politics)问题,以及来自欧美与日本的新知识在中国如何再生产的问题,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滕堡、世界语等,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大众传媒与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这些读者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种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15.8 试读
-
简 介:本书为2016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重点考察近代中国一些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所谓合法性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如何传播的。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腾堡、世界语等,它们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各种传媒和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知识人阅读和使用的;这些富有新义或现代性含义的知识与符号又是怎样成为时人新的崇拜,被传递到不同空间中不那么精英的受众那里的;这些受众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样的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39.6 试读
-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收藏
关键词: 文化研究 知识生产 阅读文化 近代 受众反应 清末民初 阅读
简 介:本书重点关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阅读文化(reading cultures)建构及与之相关的“接受政治”(reception politics)问题,以及来自欧美与日本的新知识在中国如何再生产的问题,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滕堡、世界语等,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大众传媒与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这些读者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最终又产生了何种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15.8 试读
-
结语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1903年10月21日,《国民日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的文章,在该文中,立场趋向革命的作者秉持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认为“政治之进化也,由专制以进于立宪,由立宪以进于共和”,而在这种进化途中: 必有无量之思想以胚胎之,必有无量之言论以酝酿之;而此思想、言论也,即为其事其物之母,其言论、其思想不可不察。举其最大之要点,为一时舆论之所趋向者,即为一时之世风。 在该文作者看来,足以代表太平军之役后中国过去四十年舆论趋向的,为六种出版物,这六种出版物反映了不同时间段内中国的世风所好,“由制造以至洋务”,“又由洋务而时务、而变法、而保皇、而立宪”:
¥ 2.23 试读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在地化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从阅读文化的建构,到关注“西方”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史,本书前五章的内容其实皆在讨论来自欧美和日本的新知识如何在近代中国落地及被时人转化吸收的问题,在本章,笔者想在之前五章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接受近代中国新知识的空间化和在地化问题。如王汎森教授的提示,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忽略了“中层”的思想文化史,对不同空间的地方性特征注意不够。实际上,许多小地方都有它丰富而多彩多姿的变化,当地的读书人也在敏感地寻找出路及寻求解决危机之道,一些地方性的材料往往就记载着他们的言行和努力。王先生这里指的主要是县镇一级的读书人,但他的提示仍很具有启发性,我们或可不限于县镇级,将关注视野进一步放宽到市级,考察这个层级的读书人既作为接受者、又作为传播者角色的作用及意义。故此,本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一个地方知识分子舒新城的有关活动为中心,从阅读和接受的角度,试图说明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给类似舒新城这样的地方青年知识分子所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以及他们做出的回应和取舍。本研究亦试图说明,新文化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的“运动”,同像舒新城这样的在地知识分子对其的接受和传播有重大的关系。而像舒新城这样的在地青年知识分子能够脱颖而出,也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供的新出路与新机会。
¥ 2.08 试读
-
世界语的接受史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第三章、第四章我们分别关注了两个西方人物在近代中国的接受史,本章则要关注一个来自“西方”的语言——世界语的接受史。 世界语在1887年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石门和夫(Ludwik Zamenhof)创制后,一度被作为弱者的文化武器与大同愿景的寄托所在,引来不少的研习者和追随者。自20世纪初世界语被推介到中国以后,也受到不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许多知识精英都身体力行,参与提倡与推广世界语(或万国新语)的行动,其中尤以无政府主义者最为积极。 关于世界语在近现代中国的情况,既有研究很多,但有关它在清末中国的被接受情况,以及刘师培等无政府主义者与世界语的关系,现有研究仍显薄弱,除个别学者有所涉及之外,包括诸多研究刘师培的学者——他们主要研究刘师培的学术思想或政治主张,都不太关注刘师培在近代中国世界语运动中扮演的导夫先路者的角色,只有两名日本学者从思想史角度注意到刘师培的世界语论述,然而所论非常简单。而个别研究刘师培语言观的学者,竟也全然不关注刘师培的世界语论述。同样,讨论近代中国人世界观念形塑和想象的著作,较多是从族群建构、地理认知、政治认同或文化书写的层面,而较少从世界语角度进行探讨。直到最近,笔者才看到有学者从世界语角度来讨论清末民初的“世界”观念,但作者对刘师培的世界语论述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多作发挥。
¥ 2.38 试读
-
“黑格尔”的接受史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前两章主要讨论了晚清中国的阅读文化打造问题,侧重对阅读品及其受众之反应做社会层面的考察。接下来的两章则要关注两个西方人物在清末民初中国的接受情况,尤其关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对其加以译介、使用及再生产,如何将其符号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资源。本章首先关注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译介情况,利用包括报刊文章、西洋史著作、人物辞典、学案、哲学译著在内的多种材料,揭示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更为多元和复杂的呈现情况,同时重点考察黑格尔哲学为时人所阅读和接受的情形,并以章太炎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和批评为例,从接受政治角度讨论黑格尔哲学作为思想资源为其使用的情况,以及这种使用的思想史意义。
¥ 3.22 试读
TA关注的人(0)
正在发生去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