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案例研究二:苏州劳动生产率研究

摘要

苏州劳动生产率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增长来源看,苏州劳均资本存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与国内主要城市比较,苏州劳动生产率排第4位,劳均资本存量排位靠前,但全要素生产率并不具优势。与国外经济体比较,苏州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新加坡2000年的水平,与中东欧国家的水平相近。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劣势条件看,技术进步基础、人力资本质量、制度政策环境和资本形成水平具有相对优势,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短缺、资源约束趋紧和引资竞争加剧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全国2017~2050年经济增长趋势,预计苏州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劳动生产率将分别为27~29万元、40~49万元和71~106万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对策是夯实优质要素汇聚的制度和治理基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高质量资本存量,发挥产业升级的综合效应,提高引资质量等。

关键词

作者

张长春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投融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长期参与国家投融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文件起草、政策咨询和政策解读工作。著有《稳定与增长》《政府投资的管理体制》《投资调控的若干问题研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研究》等多部专著。
徐文舸 ,浙江余姚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现供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创业投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金融监管研究》等中外文核心期刊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发表20余篇文章,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杜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湖北襄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主持和参加近四十项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重大课题及规划研究,公开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参与《政府与市场:中国经验》《中国低碳发展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国生产率研究》等近十部书籍写作,参与翻译《经济学(第十九版)》(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曾获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投融资、宏观经济政策、创业投资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白重恩、张琼,2015,《中国生产率估计及其波动分解》,《世界经济》第12期。
  • 戴维·W.皮尔斯,1988,《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丁伯根,1988,《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商务印书馆。
  • J. B.克拉,2014,《财富的分配:关于工资、利息与利润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 肯德里克,1961,《美国生产率趋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 肯德里克,1973,《战后美国生产率趋势》,国家经济研究局。
  • 魁奈,1979,《关于手工业劳动》,载《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
  • 李京文、D.乔根森、郑友敬、黑田昌裕等,1993,《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马克·布劳格、保罗·斯特奇斯,1987,《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 马歇尔,1964,《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 让-巴蒂斯特·萨伊,2014,《政治经济学概论》,华夏出版社。
  • 投资研究所,2016,《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研究》,宏观院重点课题报告。
  • 武瑞杰,2013,《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研究述评》,《学习与实践》第3期。
  • 亚当·斯密,2009,《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
  • 约翰·冯·杜能,198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
  • 张德霖,1993,《生产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
  • 张军,2010,《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Barro, R. J.2000.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5(1):5-32.
  • Clark,C.1940.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Macmillan.
  • D. W. Jorgenson,Z. Griliches. 1967. “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4(3):249-283.
  • D. W. Jorgenson. 1988. “Productivity and Postwar U. S.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4):23-41.
  • David J. Sumanth. Productivi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
  • George J. Stigler.1947. Trends in Output and Employment. New York:NBER.
  • Kuznets, Simon.1966. Modern Economic Growth ,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
  • Petty,William.1663. Political Arithmetick, Reprinted in The Economic Writings of Sir William Petty.
  • R. M. Solow.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3):312-320.

案例研究二:苏州劳动生产率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5.0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苏州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基本特征
    1. (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特征
      1. 1.劳动生产率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2.劳动生产率的产业结构变化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2. (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源
      1. 1.劳动生产率由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均资本存量决定
      2. 2.劳均资本存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3. 3. 21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
  • 二 苏州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位置
    1. (一)与国内主要城市比较
      1. 1.劳动生产率在主要城市中排第4位
      2. 2.劳均资本存量排位靠前
      3. 3.全要素生产率优势不明显
    2. (二)与部分经济体比较
  • 三 苏州劳动生产率的未来变化路径
    1.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优劣势
      1. 1.技术进步基础扎实,但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2. 2.人力资本质量较好,但高端人才短缺
      3. 3.制度政策环境优,但部分资源约束趋紧
      4. 4.资本形成层次高,但引资竞争激烈
    2. (二)未来增长情景分析
      1. 1.劳动生产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
      2. 2.劳动生产率相对位置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 四 苏州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措施
    1. (一)健全制度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夯实优质要素汇聚的基础
    2. (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
    3. (三)强化人才培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4. (四)持续增加有效投资,不断增加高质量资本
    5. (五)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效应
    6. (六)引进和培育植根性高质量外资,增强技术外溢效应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