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孟子》首篇释读

摘要

(1)《孟子》易读,宜整段整篇熟读之。 孟子之学,至宋而后始为显学;故《孟子》之书,至宋而后注家陡增。参之众说,固有益于择门而入;然众论纷纭,反易迷于歧途,不得登堂入室。朱熹曰:“初解《孟子》时,见自不明。随着前辈说,反不自明,不得其要者多矣。”(《语类》卷19)其初读《孟子》不得其要,主要是因为读法不对,以读《论语》之法读《孟子》,逐字逐句索解,结果迷于众说。他反思道:“《孟子》之书,明白亲切,无甚可疑者。只要日日熟读,须教它在吾肚中先千百转,便自然纯熟。某初看时,要逐句去看它,便觉得意思浅迫。至后来放宽看,却有条理。”(同上)“放宽看”即整段整篇看。因其文本结构完整,逻辑缜密,故由其结构而循其逻辑,则文义自见。《孟子》的这个特点,显然与《论语》不同:“《孟子》要熟读,《论语》却费思索。《孟子》熟读易见,盖缘是它有许多答问发扬。”“《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故用子细静观。《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会也。”(同上)《论语》的文本结构不完整,各段文字之间缺乏关联,故要冷看、静观、费思索;《孟子》的文本结构较完整,首尾通贯,故要熟读,要通过整体的结构和逻辑来理解。故曰:“《孟子》,全读方见得意思贯。”(同上)《论语》与《孟子》的这种差别,源于二者成书的方式不同:“《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门弟子集,则其人亦甚高,不可谓‘轲死不传’。”“《孟子》之文,恐一篇是一人作。又疑孟子亲作,不然,何其妙也!岂有如是人出孟子之门,而没世不闻耶?”(同上)《论语》为众弟子所集,非一人一时所记,且所记详略各异,风格不同。《孟子》各章则多有长文,且每篇话题集中,情境相类,故朱熹猜测“一篇是一人作”,至少也应由一人整理;且文本构思精妙,风格一致,必为文章高手所为,故朱熹疑其为孟子自著之书。惟其如此,《孟子》一书叙述详密连贯,只要熟读,文义自明,不易滋生歧义。“孔子言简,故意广无失。孟子言多意长,前呼后唤,事理具明,亦无失。若他人语多,则有失。某今接士大夫,答问多,转觉辞多无益。”(同上)常人言多则易失,但孟子却能做到言多而无失,足见其才高,同时也为后人理解其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作者

赵峰 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为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儒学、韩国古代儒学、当代新儒学、宗教神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朱熹的终极关怀》,论文《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朱熹之理辨析》《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孟子》首篇释读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5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朱熹论《孟子》的特点和读法
  • 二 《孟子》首章释读
  • 三 孟子与梁惠王的续谈
  • 四 孟子与梁襄王的交锋
  • 五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 六 孟子王道仁政之大端
    1. 1.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
    2. 2.王道仁政的基本特征
    3. 3.王道仁政的基本原则
    4. 4.王道仁政的总目标:尧舜其民
    5. 5.王道仁政的总枢纽:尧舜其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