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大学》之为经典

摘要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四书”,许多人甚至从头到尾通读过。但读过并不等于读懂了。要读懂“四书”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它至少要越过两重障碍。第一重障碍是文本本身引起的,其中最难的还不是文字训诂方面的问题,最难的是文本的语境问题。我们通常按照现代的常识去理解古代文本以及产生这些文本的语境,所以常常在看似不起眼的关键环节犯了错误,并且自己还浑然无觉。这个问题,我们后文中会慢慢展开来谈。第二重障碍是历史沉积造成的,这牵涉文本在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问题。读“四书”不能像读普通读物那样来读,因为它是经典。经典意味着权威。一代人的权威由一代人决定;而两千年的权威是由两千年曾经活过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推翻就能推翻的。“四书”的经典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其单篇的权威性超过了两千年,而其作为一个整体享有的文化权威也至少有近千年。历史将其推上经典的宝座,必有其重大缘由。我们对待经典要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因为它承载着历史上无数人的敬畏;对经典的敬畏,就是对历史上敬畏它的无数生命的敬畏。可是我们常常自恃现代常识的真理性,对待历史抱持一种顽固的傲慢与偏见,轻率批评古人的注解,甚至主张扫落汉宋诸说,回归原文。这就把经典完全当成了文字学文本了。经典的生命是由一代代人用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的,不理解后来人注入其中的生命,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经典。所以,本讲以《大学》为例,谈谈“四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一个文本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事实层面,一个经典文本在历史上是如何积淀形成的?二是反思层面,成为经典的为什么是这个文本,而不是别的文本?本讲重点关注催生“四书”成为经典的重大时代课题。

关键词

作者

赵峰 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为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儒学、韩国古代儒学、当代新儒学、宗教神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朱熹的终极关怀》,论文《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朱熹之理辨析》《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大学》之为经典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6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大学》的地位与理学的主题
  • 二 唐宋之间的重大变化
    1. 1.佛教本土化的挑战
    2. 2.儒家价值的重建
    3. 3.庶族精英的担当
  • 三 《大学》是儒家的一面旗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