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庸》首章释读

摘要

《中庸》在北宋突然流行起来,与佛教徒的倡导关系密切。从儒家的线索来看,北宋专讲《中庸》者,最早为胡瑗(993—1059年)的《胡先生中庸义》;再往前追溯,还可以发现唐代李翱的《复性书》曾引用《中庸》原文。而从佛教的线索来看,北宋率先大倡《中庸》者为智圆,其作《中庸子传》,阐发中庸义理,调和儒释;随后又有契嵩(1007—1072年)著《中庸解》,影响尤大。此前,南朝梁武帝萧衍曾作《中庸讲疏》,更早还有好道佛之戴颙曾注《礼记中庸篇》。余英时推断,北宋之前,“《中庸》的发现与流传似与南北朝以来的道家或佛教徒的关系最为密切”,“李翱所读的《中庸》大概也来自佛教徒所传的系统”。北宋之后,《中庸》也是“从释家回流而重入儒门的”,即“北宋释氏之徒最先解说《中庸》的‘内圣’涵义,因而开创了一个特殊的‘谈辩境域’。通过沙门士大夫化,这一‘谈辩境域’最后辗转为儒家接收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事件,即朝廷科举的新定制。余氏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等史籍考定,仁宗继位初期的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改赐《中庸》篇,以取代此前的《儒行》篇;天圣八年(1030年),改赐新及第者《大学》一篇;自后《大学》与《中庸》间赐,著为例。因而,“科举制度的发展也直接有助于道学的兴起”。可以推断,胡瑗的《中庸义》当作于天圣五年之后,而智圆的《中庸子传》则早已流行。北宋皇室对《中庸》的重视,主要受佛教徒的影响。余英时曰:“从智圆到契嵩,《中庸》的解释权显然掌握在佛教徒的手中”,“即使在张载、二程的时代,儒家士大夫对于《中庸》的理解也未能完全摆脱佛教的纠缠”。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关键词

作者

赵峰 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为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儒学、韩国古代儒学、当代新儒学、宗教神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朱熹的终极关怀》,论文《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朱熹之理辨析》《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庸》首章释读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0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中庸》的流行及其特点
    1. 1.《中庸》的流行
    2. 2.《中庸》的特点
    3. 3.《中庸章句序》要义
    4. 4.“中庸”字义
  • 二 《中庸》首章释读
    1. 1.终极本体
    2. 2.修道工夫
    3. 3.工夫境效
    4. 4.效验之极

查看更多>>>